他薪水 25K ,也能輕鬆做到的存錢法!要去日本旅遊、買 i – Phone 6 ,就靠….


( 小豬圖片資料來源 : 網路 )
 

傳說中花錢像拉 ___ 一樣簡單、存錢像吃 ___ 一樣困難

有一位朋友每次談到存錢就愛講上面這句話 XD,
話雖然有些粗俗,
不過卻道盡了一般人的心聲。
 
所以雖然我們都知道存錢的重要性,
但「知道」卻「做不到」,
想想看…
花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多麼快樂!
而克制自己的慾望卻是痛苦的,
搭一句最近流行的台詞,
想存錢…
「皇上~~臣妾做不到啊!」
 

(資料來源:戲劇-後宮甄環傳)
 

想存錢不需犧牲快樂,更不用違反人性!

違反人性的行為當然做不到,
於是我們想出國玩就刷卡、
想拿最新的 0 元 i-Phone 6 手機,
就綁最高的月租費連繳 30 個月…
 
這樣一來,雖然慾望馬上獲得滿足,
可是長期下來卻陷入「卡奴」和「月光族」這種更悲慘的境界!
 
難道「快樂」和「存錢」只能 2 選 1 嗎?
事情絕非如此!
下面提供幾項方法,
跟著步驟走,我們也可以無痛得到 i – Phone 6 手機或出國去玩!
 
到底開怎麼做? 趕緊來看看吧…
 

存錢的 3 大步驟

1. 區分 想要 及 必要

這 1 步十分的關鍵,
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屬於「必要」的、而有些僅只於「想要」,
若能非常清楚的區分 2 者,
就能把「非必要」的錢存下來。
 
要區分想要及必要,
首先是要「有意識的覺察」,
不要衝動性消費!
 
思考的方式可以參考下圖的流程,
在花錢之前想一想:
「它是必需品嗎?」
「沒有更好的替代品?」…等等
 
圖說:購物決策流程圖 / 圖片來源:陳金瑩 製作。

 

省下不必要的花費,才能買到真正想買的東西

嚴格的區分「想要」和「必要」,
會讓我們變成了除了基本的「活著」之外,完全沒有欲望的「機器人」嗎?
 
其實完全不會這樣的…
即使要存錢,也不用犧牲生活的品質,
因為我們可以找尋替代方案
 
例如:有一陣子我蠻喜歡喝「蜜茶」的,
蜜茶其實就是蜂蜜加水,
但每次在手搖飲料店購買,1 杯要價 25 元左右,
我每天喝 1 杯,
1 年就花了 25 X 365 = 9,125 元 !
 
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手搖店的蜂蜜並不純
還不如自己跟原產地買一大罐蜂蜜,
每天加水後放進冰箱,
要出門再裝進保溫瓶裡飲用。
 
這樣一來,每天喝蜜茶的成本大概降至 5 元,
每年也可以省下 7300 元,而且更健康!
 
所以加一點巧思找出替代方案,
就可以去除不必要的小花費
省下來的錢,
才能讓我們得到更想要的東西喔!
 

2. 設定目標

目標要清晰,用圖像加深印象更好
做任何事情之前如果先設定目標,
會讓我們更集中、更容易達到目的,
所以在存錢之前,
我會跟自己說:
「存這筆錢是為了想去日本玩…」
「存那筆錢是為了買手機…」
「存2萬元可以買股票,產生更多的錢(股息)…」
 
而且有時候不僅用說的,
我還會用「圖像」來加深印象
例如以到日本旅遊來說,
我希望可以到古色古香的京都,
一睹用金箔打造的金閣寺,
於是我就上網找了很多金閣寺的圖片設成電腦桌布,
甚至列印下來護貝,
貼在每晚躺在床上時可以看到的角度。
 
這樣在存錢時一點都不痛苦,反而很開心!
每多存 10 元,
我都像是在跟金閣寺說:「親愛的,我又離你更進一步了!^ ^」
 
日本京都 金閣寺 (資料來源:網路)
PS:我真的好喜歡金色 ^0^  ~~

 

3. 有紀律的執行 存錢計畫

每一次存錢的數目,
可以分成短程以及長程,
例如說:每年想存 1 萬 8 千元,
最好可以轉化為:每個月存 1500 元,
甚至每天存 50 元,
避免目標太遙遠而渙散
 
讓我們每天都可以前進一點點,
有一些進度和成就感,
所以每日的小目標不要設定的太難完成。
 

實際操作:

搭配「階梯式存錢表格」

以下用 1 位我的親友來做例子,
為了保護他的隱私,暫且叫他 A 君吧 XD。
 
1年前的 A 君,
是 1 個 26 歲的年輕人,
研究所畢業之後去當兵,
第一份工作起薪是 25 K 。
(沒看錯,就是 25K ….)
 
A君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很喜歡 i-phone 手機,
但總覺得薪水少,也不想要負債享樂。
 
他的觀念是正確的,
不過常常看到他拿朋友的 i-phone 把玩,
愛不釋手又羨慕的模樣…
所以我決定幫他一把!
 

第1步 –  區分想要及必要

喜歡嗎?姐姐買給你?!事情當然不能這樣…
 
真正幫忙他的辦法,絕對不是直接買一支手機給他,
這樣,他就學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我決定引導 A 君開始「階梯式撲滿存錢法」
 
首先先從第 1 步起,
A 君在「區分想要及必要」部分已經做的不錯了,
從他那麼喜歡 i-phone ,
但並不會負債刷卡購買就知道。
 
我也觀察他日常生活所用的,
也幾乎都沒有奢侈品。
 
不過,我卻發現他口袋常有一大堆零錢,
而且從來都搞不清楚零錢真正的數量,
更不清楚最後這些零錢最後花哪裡去了,
因此我決定,
根據他的性格量身打造「階梯式撲滿存錢法」。
 

第 2 步 – 設定目標

當時我們是設定存 2 萬元左右,
買進金色版的 i-phone 5S 32G。
我們上網找了很多  i-phone 5S  圖片列印下來,
到處貼在房間的牆上。
 

(資料來源:蘋果官網)
 
 
仔細挑選 CP 值最高、最適合自己的購機方案
存錢計畫完成的 1 年後現在,
 i-phone 又推出最新一代金色版的 i-phone 6,
質感非常棒,因此我們打算改買這 1 款。
 
我們查詢了 i-phone 6 的市價,
發現在官網上 16G、64G、128G 的價格,
分別是 22500 元、 25500 元、 29500 元。
一般來說,手機大概用 32G 最剛好,
為了不讓容量太小,我們往上選擇 64G (25500元)為宜,
但這樣比我們的預算略高了一點。
 
所以我們也查詢其他管道看看能不能有更划算的選擇,
發現中華電信的綁約價:
64G 手機 綁約 2 年 月租費 636 元,
購機價為 20400 元(比原價省了 5100 元)。
 
仔細檢視合約,
發現 636元包含的網路和通話費,足夠A君使用,
目前沒綁約,每個月也都差不多要繳 600元 ~ 700元,
因此選用 636 元 方案很適當,
不是為了拿高檔手機綁高額月租費的選擇。
 
圖說:中華電信最近推出的手機優惠方案。
如果只為了手機 0 元,用不到那麼多又選高額話費專案反而得不償失,
EX: 2636 元 * 24 月 = 63264 元 ,
比原來購買單機 25500 元 還貴了 37764 元。

(資料來源:中華電信官網,2015  / 3 / 9 優惠方案)
 

第3步 –  有紀律的執行存錢計畫

這個「階梯式撲滿存錢法」計畫是這樣的:
 
(1) 先買幾個可愛撲滿放在桌上
如果願意,還可以幫撲滿取名字:
大寶、二寶、三寶…
也可以每天投入零錢時跟他們說:「大寶啊,我餵你吃飯囉…」
 
圖說:記得每天餵餵可愛的大寶、二寶…
也抬頭看看牆上漂亮的手機圖片,喊一聲:「 i – phone寶貝,我來了…」
這樣執行起來更有更有動力!

 
(2) 第 1 個月起每天存下 10 元,每個月漸進式的增加
第 1 個月每天投 10 元在撲滿中,
這樣總共可以存下 10 元 * 31 天= 310 元
第 2 個月起每天存 20 元、然後第 3 個月每天存 30 元…以此類推,
最高每天存下 100 元。
 
此時 A 君就按日把口袋裡的零錢丟進撲滿中,
說也奇怪,以前這些也不知到花到哪去的錢…
丟入撲滿中後,生活卻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和改變,
只有小豬肚子裡的零錢越變越多了!
 
圖說: 階梯式存錢法

(製表: Emily + A君)
 
(3) 1 年後打開撲滿,裡面有 22,900 元,
可以用來購買 I-Phone
雖然剛開始每天放 10 元好像很簡單?!
甚至會覺得要不要多存一點比較快達成目標?
但其實存多存少不是重點,
重點是:「持之以恆」打敗人性,
所以要從簡單的事開始做,
讓存錢變成一種「習慣」,
再慢慢增加、循序漸進!
 
 
 

結論

剛開始 A 君也擔心自己不能持之以恆,
因此每天都跟我回報 1 次,
如果忘記,我會提醒他。
 
現在 A 君已經如願以償的拿到心愛的手機了,
更重要的是存錢已經變成了好習慣!
 
這個時候我也建議他:
「可以開始學投資了,
下次存錢買入年年配息的績優股,
大寶、二寶還能幫你再生出小豬仔,
錢就會源源不絕喔!」
 
由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幾個重點:

1.存錢可以用「正面激勵」的方式,這樣才「持久」

2.持之以恆、循序漸進,才能養成存錢的好習慣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3-9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租共宅房,真的好嗎?用數字算給你看-買房VS租房!


( 圖片來源 : 原神出版社 )

 

最近 台北市長 柯文哲 引發了 1 個抗議事件,
這裡面有很多值得探討和學習的空間,
Emily也把事情的始末整理成以下的懶人包。
趕緊來看看吧…
 

捷運聯開宅的爭議

1. 柯P 推出 首批青年人公營住宅

(柯P) 為了兌現 8 年 5 萬戶公營住宅承諾,
首批推出龍山寺站、港墘站、台北橋站及新店小碧潭站,
共 4 處 570 戶的「聯開宅」,
權狀面積為 10 至 37 坪,
租金喊出最低 6800 元起。
此次公營住宅(又稱聯開宅)的申請資格如下:
1.年齡在 20 歲 ~ 45 歲之間。
2.在台北市設籍或就學、就業。
3.本人、配偶戶籍內的直系親屬皆無自有住宅。
4.單身每月薪水不能超過 5 萬 1779 元 ;若為家庭則年收入需低於 119 萬元。
圖說 : 台北橋站公營住宅大樓環境實景。


( 圖片來源 : 卡提諾論壇 )

2. 預估租金遠低於市價  引發原住戶不滿

此案一出引起部分住戶強烈抗議,
事情鬧的沸沸揚揚,
原住戶不滿的原因有 3 :
(1) 擔心拉低住戶品質並造成治安問題 ( 阿??)
(2) 擔心助漲 共產主義 以及 青年不勞而獲 的概念 ( 啥邏輯??)
(3) 不滿房價及租金報酬率可能會受到影響 ( 這才是 正解 )
圖說 : 柯P的公營住宅政策,遭部分住戶抗議。


圖說 : 台北橋站帶頭抗議的住戶之一陳小姐,
表示捷運公共宅會讓老百姓有不用努力很快可以住進精華區的疑慮。



( 圖片來源 : TVBS 新聞台 )

3. 與原住戶協商後,首年租金提高到市價 85 折

政治其實是協商的藝術,
所以參考原住戶與各方意見之後,
柯P和市府團隊最後租金定價如下表。
不過很多年輕人看了最後的租金定價之後,
卻覺得:「雖然聯開宅交通便利、屋況好,
但 首年 85 折的租金和附近租金行情相比,
也已經不算太便宜了….」
圖說 : 柯P推出的首波聯開宅最後租金定案。


( 圖片來源 : 蘋果日報 )

4. PTT 鄉民踢爆帶頭抗議住戶的真實身分為 房仲業者

之後事情又峰迴路轉,
有 PTT 鄉民在網路上爆料:「抗議者多是 炒房客 及 房仲 。」
也有原住戶出來說:
「其實自住者根本不用在意房價與租金,
那是投資客…,
自住的人比較在意,
政府是否有把住家附近的環境規劃建設得更好、更便利。」
圖說 :  PTT 鄉民爆八掛,台北橋站帶頭抗議之陳小姐其實是房仲店長。



( 圖片來源 : 卡提諾論壇 )

用 正面 的方式看待生活的難題

並想出 更好 的解決方案

我覺得這件事扯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觀念,
所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不過如果我們只是心懷不滿的謾罵、抱怨,
除了讓自己出氣並加深社會對立之外,
對自己也沒有任何正向的改變。
所以如果環境暫時是這樣的,
我們不如抱持正面的想法,
利用這個案例來想想以下 2 件 事情:
1. 到底 房價 或 租金 多少才合理呢?
2. 正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到底 房價 或 房租 多少才合理呢?

1.看「租金所得比」,評估適合的房屋租金:

房租要低於月收入的 1 / 3 較為適宜

一般而言,房租最好在總收入的 1/3 以下(月低越好),
也就是租金所得比 1:3 
這樣扣掉其他食、衣、行、育…等必要費用之後,
我們才有機會有剩餘的錢可以投資,
並提早準備退休金。
雖然每個人的收入差距很大,
但據行政院主計處 2014 年的統計,
22歲~44歲的青壯年人口的「每月主要工作之收入」平均為 35695 元。
「每月主要工作之收入」表示不包含副業、兼職、分紅等收入,
除非在前景、福利好的公司工作,
不然一般人除了每個月主要工作的收入之外,
獎金和分紅也不多。


( 資料來源 : 主計處 )
假設一個小家庭夫妻 2 人收入都是 35695 元
家庭月收入為 35695 * 2 = 71390 元
依「房租最好在總收入的 1/3 以下」這個原則來說,
多數青年夫妻每月可支出房租是 23797 元以下
和柯P的捷運聯開宅「2房」房型,
第 2 年起的房租差不多 (但比第 1 年貴)。
而如果想要省下更多錢的人,
或是想要更大的生活空間,
則可以找找離捷運遠一些,
或是屋齡狀況條件沒那麼好的老公寓。
圖說 : 聯開宅權狀面積為 10 ~ 37 坪,但主建物的實際面積只有 5 ~ 21 坪之間,空間不大。

2.看「房價所得比」,了解適合買的房屋總價:

房價要是所得 10 倍以下,買屋才無負擔

房價所得比是評估房價是否合理的好方法,
例如房價所得比為 「20」,
代表1個人(家庭)要不吃不喝工作20年,
才能換得 1 間房子,
根據全世界城市的長期平均,
通常房價所得比 10 倍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數據。
所以若根據主計處的統計數據台灣平均工作月收入為  35695 元 ,
這樣家庭工作年收入為 85 萬 6680 元,
假設加上各種獎金家庭年收入接近 100 萬,
那麼大家買的起、適合買的房屋總價,
平均落在 1000 萬左右 (100 * 10=1000) 。
總價 1000 萬以下的房子在大台北地區很難找,
若以新聞中的台北橋站,權狀 34 坪的房子,
每坪價格要在 30 萬以下,
與該案目前實價登錄落點每坪 58~62 萬落差很大,
代表目前房價溢價約 2 倍!
圖說:台灣的房價所得比一直都偏高,
去年江揆喊出要將大台北房價所得比壓到 10 倍以下,但並未成功。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3. 看「租金報酬率」,了解房地產現在還值不值得投資

租金報酬率 至少要 高於 4% 才值得投資

租金報酬率的意思是:買一間房子來出租,
每年可以有幾 % 的報酬率,
通常扣除一切的費用(修繕、房屋稅、地價稅..等)之後,
還要至少拿到 4% 的租金報酬率
這筆投資才合理。
而台灣的租金報酬率在世界主要城市來說算是很低的,
這就表示現在租屋比買屋划算很多,
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租金房價比,
台灣居然排名第一,
表示台灣房價目前非常貴、
不適合買進收取租金收益!
圖說:租金房價比是租金報酬率的倒數,
台灣的租金房價比為 64 年,表示租金報酬率僅 1.56%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結論:面對高房價的應對之道

以上只是以大部分人的平均數來計算,
實際上每個人的收入不同,居住地不同,
所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形做一下調整。
不過不管從「房價所得比」、「租金所得比」,
或是「租金報酬率」來看,
台灣(尤其大台北地區)的房價都在一個
讓大部分的年輕人負擔不起,
也讓置產租屋的房東也不划算的超級高價區!
因此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以租代買」
而每月租金和每月貸款金額之間的差距,
要是能善加利用來投資,
就可以在未來創造出巨大的收益,
不僅在20年後一樣能全額買下房子,
還有多餘的資金可以運用!
圖說:下圖是擷取自 「怪老子-購屋好還是買屋好EXCEL表」
以買 1000 萬總價的房子 和 每月付 2萬4千元 租金來比較,
可以看出選租屋方案,不僅在20年後一樣能全額買下房子,
還會多了 620 萬以上現金。
( 620 萬投入股票中,假設殖利率 6.5%,每年可多領 40.3 萬)



( 檔案來源:怪老子 )
下載EXCEL檔案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3-11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不這樣存錢,你會窮一輩子!


(圖片來源:網路-鯨魚夫婦)
 
儲蓄與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工作,
如果盡早的學會,
這一生都將不用再為了錢煩惱。
 
但在人生的 每個階段,
儲蓄和理財的目標、方法和工具可能都不相同,
 

到底該怎樣才能存到錢? 

20 歲 ~ 30 歲的儲蓄理財計畫

這是一般人開始正式工作的前 10 年,
通常剛開始薪水並不高,
而且也可能因為還在摸索人生的方向,
時常的換工作。
 
所以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
薪水高不高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能找到符合自己興趣、能力的工作,
而且又兼具發展前景,
通常在工作幾年之後,
薪水就會慢慢的增加,
甚至不斷的升遷、薪水也大躍進!
 
有人覺得年輕人的資源很少,
為什麼還要存錢理財呢?
其實事情剛好相反,
因為年輕人擁有這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時間,
所以「理財要趁早」
若能發揮複利的效果,
小錢也能滾成大錢!

(圖片資料來源:網路-林依晨)
 

目標: 30 歲之前,存下第一桶金 (100萬元)!

實際做法:

1.建立記帳的習慣

先養成記帳的習慣,
才能知道自己的金錢流向與資源配置狀況,
不是要一味的省錢,
而是要把每一塊錢都用在刀口上。

2.學會規劃預算

在記帳之後,
我們就可以來規劃年度預算,
規劃時要把所有的變因都仔細的考慮進去,
而且要有合理性,
不要訂一個很理想卻無法執行的計畫。

3.建立每日儲蓄的習慣

如果要訂 1 個 10 年存 100 萬的計畫,
建議把它拆成 1 年存 10 萬、甚至 1 個月存 8333 元的計畫,
才會有執行的動力!

4.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

年輕人可以以「學習」為主
等確定學會了再來投資。
 

 

案例說明– Linda

離開家鄉到城市工作的 Linda,
是 1 位 23 歲的行政人員,
月收入淨額約 3 萬元。
 
她的每月支出狀況如下:
食: 6000 元。
衣: 2000 元。
住: 4000 元。
行: 1500 元。
育、樂: 1000 元。
孝親費: 4000 元。
儲蓄: 8333 元 (放在定存中,偶爾買一些股票)
 
備註: 每個月剩下的 3167 元,用於雜支和緊急準備金。
 

30 歲 ~ 50 歲的儲蓄理財計畫

30 歲之後,雖然工作的方向基本上穩定了,
薪資也比年輕時多,
但人生的各種責任、壓力也接踵而來,
上有年邁雙親要奉養、
下有孩子嗷嗷待哺。
 
所以對於存錢來說,
難度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增加了不少。
那這個階段應該怎麼儲蓄或投資理財呢?
 
 

目標:妥善規劃人生中重大的「大筆費用」,

度過這段當「三明治族」的辛苦時光。

實際做法:

1. 妥善規劃人生重大的「大筆費用」。

這個階段的大筆費用有–
「結婚費用」
「子女費用」
「房屋汽車費用」
「孝親費用」…等。
這些費用都可大可小,
每個人要依據自己的收入做妥善的規劃、量力而為。
 

2.學習把年化報酬率提高,

但不失穩健的投資辦法。

30 歲的階段,經過年輕時的基礎練習,
已有固定的存錢習慣與投資知識,
這時不妨再學習更進階的投資方法(例如:價值投資法),
把年化報酬率拉高到 10 % ~ 25 %以上。
 

(圖片來源:網路)
 

案例說明小李夫妻

33 歲小李夫妻,
月收入淨額加起來為 8 萬元,
2 人今年剛生下新生兒。
 

他們的財務規劃如下:

1.房貸:每個月 2 萬 5 千元 (無車貸)。

2.家庭(含夫妻加孩子):
食、衣、行、雜支等所有費用 2 萬 5 千元 。

3.孝親費:每個月 2 萬元
含請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孩子的費用,
若他們通過專業托育訓練,
政府每月再補助 2000 元 ~ 5000元。

4.剩下 1 萬元投入到儲蓄以及投資之中。
 
5.每年的 3 節獎金或額外的業績獎金:
留下來當生活緊急備用金,以及支付保險。
 

(圖片來源:網路)
 

50 歲 ~ 65 歲的儲蓄理財計畫

50 歲左右若有買房子的人,
應該在付了 20 年房貸之後還清了;
而子女也逐漸成年獨立。
所以這個時候,
理財的主要目標,
是要為自己(及配偶)的退休生活做準備。
 

目標:在 65 歲退休之前,
準備 1 筆 1000 萬以上的退休金!

 

案例說明張經理夫婦

50 歲的張經理,
在某大企業工作了 20 年以上,
工作上頗受公司企重,
月收入約 8 萬元、
妻子月薪為 4 萬 5 千元,
育有 2 子(孩子有自行謀生能力)
 

他們的財務規劃如下:

1. 房貸: 0 元 (已繳清,且無車貸)。

2. 子女養育費用:無。
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且有謀生能力,
雖然他們表示想給父母一點孝親費當心意,
但夫妻倆體諒年輕人薪資不多,未收取。

3. 家庭(夫妻 2 人):
食、衣、行、雜支等所有費用 2 萬 5 千元 。

4. 孝親費:
每個月 2 萬元。
張經理兄弟姊妹共出 5 萬元給父母安養天年。

5. 保險費用:每個月 6000 元(夫妻 2 人)。

6. 儲蓄與投資:
每個月可以淨存下 7.4 萬元,
並投入在平均報酬率 7 % ~ 15 %的穩健型投資工具,
這樣 65 歲退休之前一定會有 1 筆 1000 萬以上的退休金。
 
 

65 歲以上的儲蓄理財計畫

這個時候已經是退休年齡了,
人生這個時候已經可以輕鬆一點,
含飴弄孫、坐享清福!
 

目標:樂活的退休人生。

退休生活費來源:
1.來自公司的退休金
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通常是 1 筆 60 萬 ~ 600 萬的金額。

2.來自政府的退休金
勞保每個月支付 2 萬 ~ 4 萬元左右的月退休金。

3.子女的孝親費:
有的人會收到來自子女的奉養金。

4.年輕時的儲蓄與投資:
有的人的退休金,完全是靠自己年輕時存的錢與投資所得,
產生的穩定現金流收入!
 
 

案例說明 – 70 歲的王老先生夫婦

70 歲的王老先生夫婦,
退休前就準備了 1200 萬的資金,
並投資於平均年化報酬率 7 % 的世界股票 ETF 中,
也就是每年大約有 84 萬的生活費。
 

他們的財務規劃如下:

1. 房貸: 0 元 (已繳清)。

2. 家庭(夫妻 2 人):
食、衣、雜支費用 3萬元 。

3. 旅遊費用: 每年 12 萬元。
相當於每月 1 萬元以內,
夫妻倆退休後喜歡遊山玩水。

4. 醫療保健費用: 每年 12 萬元。
很多疾病都有健保補助,
以前保的保險現在也用的到。

5.孩子的孝親費:未收。

6.理財:
由於每年平均可以賺 84 萬元,
但只花了 60 萬元,
所以每年還會多24萬,
可以繼續投入在投資中,
這表示王老先生夫婦會「越活越有錢」

 

結論

不同年齡的層,
儲蓄、理財規畫的重點都不相同,
這篇文章,獻給 30歲、40歲、50歲的你…
理財雖然最好及早開始,
但永遠不嫌晚,
若能仔細的學習、規劃一生的金錢運用,並存下退休金,
晚年的你一定會感謝自己的選擇!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4-10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業務員說「儲蓄險」的利息比「定存」高,這是真的嗎?!(內附「儲蓄險的實際報酬率」 EXCEL )


(圖片為艾蜜莉,非下方文章中的 A 小姐)
 

買「儲蓄險」真的有比「定存」好嗎?

朋友 A 小姐是一位漂亮的都市粉領,
雖然收入高又穩定,
但由於喜歡買名牌的衣服,
每年也要出國玩好幾次….
在這樣的消費模式下,
成為「月光族」也不意外了。
 
我每次和她吃飯,
總會跟她聊聊理財規劃,
並勸她要存錢。
沒想到這次見面,
我長久以來的「洗腦」居然生效了,
因為 A 小姐告訴我說,
她開始「理財」了呢!
 
不過細問之下,
我才發現 A 小姐所說的「理財」原來是買了「儲蓄險」。
她開心的跟我分享:
「業務員說這個儲蓄險每年只要繳 16 萬 2800 元,
繳滿 6 年可以 1 次領回 100 萬,
利息比存在銀行好。
而且更棒的是還兼有保險的功能,
如果意外死亡或重殘,也會賠 100 萬!」
 
(贊助商連結…)
 
 
 

儲蓄險的實際利率到底是多少?

聽 A 小姐說這個儲蓄險的利率比銀行高之後,
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所以一回家馬上打開 EXCEL 來試算。
 
一算之下果然發現,
這個儲蓄險保單的年利率只有「0.67 %」,
並沒有比銀行的定存利率(  1.4 % )高啊!
 
▼ 文章最下方網址可下載「儲蓄險的實際報酬率 Excel 」
花 10 秒鐘在金黃色的格子輸入「每年應繳保費」,
和「期滿領回金額」2 項資料後,
就能知道儲蓄險的「年化報酬率」(下圖圈起來的地方)。
下次聽到別人推銷「高利率」的儲蓄險,
就可以自己動手算算看是不是真的囉!

 

直接買儲蓄險比較好?

還是做「儲蓄+保險」更好?

或許有人會覺得,
儲蓄險的利率比銀行定存低一點也沒有關係,
因為儲蓄險還有「保險」的功能啊!
 
關於這一點,

我們可以這樣想:「儲蓄險 = 儲蓄 + 保險」,

所以來比較看看,
到底是直接買「儲蓄險」比較划算,
還是分開做「儲蓄 + 定期壽險」比較划算?

註: A 小姐為 30 歲的女性。
表中的定存利率與 1 年期壽險價格,
為參考台灣銀行以及台銀人壽 2015 年資料,
實質上的利率及保費可能隨著時間和保險公司的不同而略有浮動。
 

哇!原來買儲蓄險,

反而少賺了 6 千多塊!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
其實 A 小姐選擇「銀行定存 + 定期壽險」比較划算。
 
同樣是每年存 16 萬 2800 元;
同樣是有 100 萬的壽險保障,
分開做「銀行定存」和「壽險」,
6 年後反而比直接買「儲蓄險」多了 6293 元!
 
 

結論

有時候,某些儲蓄險的利率反而「低於」銀行定存,

而且儲蓄和保險分開來做,比直接買儲蓄險賺更多

 
與其相信業務員的行銷話術,
不如自己動手算一算就知道了。
 
不過以A小姐來說,我倒不認為她要因此去解約,
最重要的原因是:
儲蓄險中途解約會損失一大筆解約金!
這樣反而更不划算。
 
而且仔細想想以 A 小姐的個性,
要她自動存錢(定存),
很可能又會在不知不覺間的把錢花光了,
所以用儲蓄險來強迫儲蓄,或許對她來說更能把錢存下來吧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3-11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買錯房子,你會窮一輩子!(內附「買房VS租房比較EXCEL」)


(圖片來源:圓神出版社)
 

租房子≠魯蛇

「老公,你會覺得我們沒買房子是魯蛇嗎?」
我一邊逛著網路討論區看著鄉民之間火紅的討論,一邊問他。
 
「當然不會呀!」
聽到我的發問,老公 Ben 啞然失笑,
隨即氣定神閒地回答:「現在根本不適合買房子。」
 
然後他拿出一張紙和一隻筆,
畫了一個表格,分別列出了「買房」和「租房」 2 個選項:

▲先列出 2 個方案的優缺再去思考細項。
例如在台灣「年紀大可能會不好租房子」,
但放眼國際,如歐美人士會選擇退休到東南亞國家 longstay 養老,
EX:泰國曼谷也是進步的大都市,而且物價約台灣的 1/2。
 

買房子的優缺點

接下來 Ben 慢條斯理的跟我解釋:
 
「如果是自住的房子,
『房屋未來可能增值』這點其實不太重要,
因為自住的房子就算是增值,
也只是『紙上富貴』罷了,
想實現獲利就必須賣房,
但賣房子後如果又想買其他房子來住,
其他的房子也變貴了,
這樣根本沒賺到啊!
 
更何況誰說房子一定會永遠增值,
翻開世界各國的房價史,
就會發現『房價長期只漲不跌』只是一句神話…
 

▲1969 ~ 2007 年日本不動產指數。
平均所得高於台灣的日本,
從 1990 年地產泡沫化之後房價摔落到原價格的 1 / 4。
近年房地產雖有回升一些,但離泡沫高點仍然非常遙遠。
 
所以買房子的主要優點就剩下 2 個:
一個是自己內在心靈的滿足感,
買自己的房子比較有『安定』和『家的感覺』;
一個是社會的眼光,
有房子的人好像比較容易讓人感覺是『成功人士』。
 
但現在買房子的房價非常貴,
尤其是台北市,
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
很少年輕人買得起。
 
這一次台南大地震之後,
大家也開始關心『土壤液化』的問題。
如果繳了 20、30 年的房貸,
碰到地震或其他天災,
就算是生命無虞,
財產上也會有重大的損失!」
 
 
 

租房子好嗎?

上一輩的人有時覺得租房子會被房東趕,
要有自己的房子才心安,
是因為那時候台灣人口和經濟都在起飛,
房子的需求量大,
但台灣目前各大都市的空屋率都不低,
加上「老齡化」、「少子化」的發生,
未來這種情形將不復見。
 
另外,人生的各階段所需要的房子都可能不一樣,
我們未來也可能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工作,
此時要變賣不動產,
通常需要一段時間,
也不能保證賣出時一定不會虧損,
以租代買可以保有靈活性。
 
而且如果是會投資的人,
也可以利用目前租房省下的差額來投資,
經過時間的複利之後,
收穫將非常可觀!
 
 

買房、不買房到底差多少?

實際動手算算看!

聽他這樣解釋,
我突然很感興趣,
如果買房和租房最大的差別是在「心靈的滿足感」
(不管是內在或外在),
那麼為了要滿足這種心靈的感覺,
我們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呢?
 
於是我就使用 EXCEL 試算。
以我們目前居住的地區,
30 坪的房子每個月房租大要 32850 元,
而同樣大小的房子,
用買的則要付 1769 萬 4000 元。
 
▼文章最下方有 EXCEL下載網址,
可以下載後按照個人情形修改上方金黃色格子的數據試算。

PS:1.每坪租金和每坪單價數據,
取自 內政部實價登錄網站 (台北市中正區 / 2016 年 1~3 月平均值)。
2.貸款利率取自台銀 2016 / 2 / 24 一段式利率。
 

租房+投資,
20年後竟比買房多存 3500 萬!

如果以 20 年、3 成頭期款、一段式的房貸 2.264 %來計算,
本息平均攤還每個月要繳房貸 64218 元,
和房租差價 31368 元,
而如果把房子頭期款和每個月的差額,
拿來投資在 7 % 年化報酬率的標的上,
20年下來,租屋竟然會多賺 3597 萬 2418 元!
 
這個數字實在高到超乎我的想像。
所以不要說我們目前負擔不起這麼高的房貸,
就算負擔的起,
買這種房子仍然是不智的選擇!
 
PS:長期投資大範圍指數 ETF,
(如台灣50 ETF,或美國的 VT )
經回測,平均年化報酬率約 7 % 上下。
 
 

不買房,你會有更好的選擇!

或許還是有人覺得應該提早買房子,
因為繳房貸就算很辛苦,
20 年下來總歸是擁有自己的房子,
而繳房租給房東,繳再久房子都不是自己的。
 

不買房可以提早財務自由,

更可以永遠住新房子!

關於這一點,
可以這樣想:以上面的例子來說,
以租代買加上投資,
20 年下來會多賺 3597 萬 2418 元,
這筆錢放在 7 % 收益的投資標的上,
每年有 251 萬 8069 元的現金流,
用來付一年 39 萬 4200 元的房租綽綽有餘,
還多出 200 多萬元現金,
可以提早過財富自由的生活!
 
所以要是真的有錢可以買這麼貴的房子,
仍然不如用租的。
若能永遠租(住)下去,
跟擁有這棟房子又有什麼不同?
房子 50 年之後會老舊到不堪使用,
但擁有現金流則永遠可以住(租)在新房子中,比買更好!
 
▼ 亞洲各國租金房價比(圖片來源 Global Property Guide)。
每個時期、每個城市的房價都不同,
或許我所在的區域「租金房價比」特別的扭曲,
在全世界的大城市中痛苦指數是排前幾名的。
 

 

結論

如果年輕的時候就背負了過重的房貸,
等於人生最精華的 20、30 年都在幫建商打工了。
而且最可怕的還不是損失錢財,
而是失去夢想與人生。
 
原本可以花錢去學技能、努力充實自己,
去創業、去冒險、去投資、去自我實現…
但卻因為背負過重的房貸,
就算現在的工作根本不適合自己,
痛苦不堪也不能離職,
因為房貸每個月都要繳啊!
 
註:
1.本文的重點,並非要鼓吹「永遠不買房子」,
而是引導大家理性思考自己選擇”買房與租房”2個方案的理由,
並透過 EXCEL 實際計算對自己最有利的情形,
若「租屋+投資」效益大,則選擇租屋,
而若有一天每月房租和每月房貸差不多,則考慮買房。
 
2.房價會漲,那房租會漲嗎?
近幾年房價漲很多,但租金卻漲不多,
因為租金還是和「薪資」比較相關,
在台灣的薪資幾乎10 幾年「凍漲」的情況之下,
租金也無法大幅攀升。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3-25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天啊!聽說養 1 個小孩平均要花 500 萬?這是真的嗎?


(資料來源:艾蜜莉 / Yahoo 理財)
 

養 1 個孩子 = 買台北小套房

養 2 個孩子 = 買一間房子?!

前一陣子我看到一張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圖片
裡面列出生養小孩的各種費用,
從懷孕期間到小孩讀到碩士畢業總共要 500 萬。
 
「什麼?養 1 個小孩要花 500 萬?
這幾乎是可以買 1 間房子的錢了!」
 
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然後就開始考慮到底要不要生小孩。
或許很多年輕的夫妻也有同樣的想法,
所以少子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養小孩到底要花多少錢?

自己動手列列看!

不過,我忽然想到我的爺爺奶奶,
他們的經濟狀況也是不太好,
卻憑微薄的收入養大了 5 個孩子,
並把小孩栽培到念專科、大學。
 
「或許養小孩也不一定要那麼多錢。」我思考了一下。
那到底需要多少呢?
為了要解答這個疑惑,
我把生養小孩的各種費用自己羅列一次。
 
 

從懷孕到小孩出生

產檢:健保局免費給付的 10 次產檢,
產檢每次掛號費 150 元,10 次 1500 元
(另有不少自費項目,但這邊就省略不談了)。
 
生產:公立醫院自然產,健保房 3 天約 3000 元。
 
坐月子:如果有公婆、娘家幫助就免費;
而沒有的話,坐月子中心大約 5 ~ 10 萬以上。
 
彌月禮(非必需):市售蜂蜜蛋糕一條約 180 元,
假設送 30 人共需 5400 元。
 
這個階段的費用少則 4500 元,
多則 11 萬以上。
 

(圖片來源)
 

3 歲之前的嬰兒時期

最大筆的費用是托育費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大的花費是托嬰費用,
如果可以由父母其中一方自行照顧,
或有爺爺奶奶可以幫忙就可以省很多。
但如果是雙薪家庭,
又沒有親人可以協助的話,托育費用就很高了!
 

公托每月 6000 元

私托和保母每月 1.7 萬元起

以台北市為例,公立托兒所費用每月 9000 元,
如果家庭年收入不到 150 萬,
政府每月補助 3000 元,
也就是每個月只要 6000 元就好 ( 3 年花 21.6 萬)。
 
只是公托僧多粥少,
若是送到私立托嬰中心或保母,
每個月要 2 萬元 ~ 2.2 萬元,
扣掉政府補助每月也還要 1.7 萬~1.9 萬,
3 年下來至少要花 60 萬以上。
 

喝母奶、接收親友「恩典牌」嬰兒用品,

可以省很大!

嬰兒時期的其他費用,
還有食品、尿布、衣服、嬰兒用品、醫療…等。
 
假設母奶喝到 1 歲(免費),
1 歲之後喝配方奶和副食品,
這樣「食」的部分 3 年大約要花 4 萬元;
尿布 1 片約 7 元,
平均每天換 6 次,用到 3 歲,
這樣大約要 4.4 萬元。
 
衣服的費用可以差異很大,
有些父母認為小孩長大很快,
因此只買基本的換洗內衣褲,
其他的都使用親友的小孩留下來的衣服、鞋子
(俗稱「恩典牌」),
這樣  3 年不用 2.4 萬元。
但若是喜歡很幫小孩打扮的父母,
甚至讓孩子穿名牌童裝,費用拉到 5 ~10 萬都有可能。
 
嬰兒用品玩具也是如此,
如果嬰兒床、嬰兒車、學步車、玩具…等都用「恩典牌」就免費,
而如果每項都自己買,
應該會花到 3 萬元以上。
 

嬰兒的醫療費用不可少,

健康與多病的寶寶差異很大!

最後一項是醫療費用,
如果孩子很健康,
現在有全民健保和免費疫苗,醫療費用的部分很低,
3 年 5000 元可以搞定;
但若孩子的身體不好,甚至有罕見疾病,花費就無上限。
 
這樣加一加,
0 ~3 歲的嬰兒最低的花費約 11.3 萬元,
最高則是 77.4 萬起跳!
 
▼台北市私立托嬰中心價位

 

4 – 6歲幼兒時期

4 ~ 6 歲的孩子若可以自己或親屬帶就免費,
不然也可以讀幼兒園。
幼兒園每家的收費差異頗大,
公立的每年約 1.5 萬
( 3 年花 3 萬,政府補助 5 歲的幼兒免學費),
如果讀私立的幼兒園、甚至「雙語幼兒園」,
3 年下來花 24 萬起跳。
 
 
「食」的部分每個月算 4000 元(因人而異),
3 年約 14.4 萬,
「衣」的部分一樣是少則 2.4 萬,
多則 5 ~ 10 萬以上;
醫療費用一樣要視孩子的健康狀況,
少則 5000 元,多則 5 萬起跳。
 
總結起來,如果是父母親屬自己帶,
5歲 上公立幼兒園,
最基本只要一些食、衣、醫療…等基本費用就好,
這樣 3 年約 17.3 萬;
但如果讀私立幼兒園,
吃住用品選比較貴的,
或健康狀況不佳,則至少 48.4 萬起跳。
 

(圖片來源)
 

7 – 12 歲小學階段

小學是父母負擔最輕鬆的時期

來到國小階段,
父母的經濟壓力就會減輕不少,
因為小學的學費很便宜,
一學期學雜費(含制服) 4000 元,
6年下來4.8萬。
 
「食」的部分每個月概算 6000 元(因人而異),
6 年要 43.2 萬;衣的部分為 5 ~10 萬 ( 6 年);
醫療費用少則 5000 元、多則 5 萬起跳。
 

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其實貴鬆鬆的安親班和才藝班並不是必備

至於要不要讓小孩上安親班、才藝班,
每個父母的選擇都不同,
如果要的話,每個月可能要多 6000 元以上,
6 年下來就多了 43.2 萬。
 
因此小學階段 6 年的總花費為 53.5 萬 ~ 106.2 萬以上。
 

(圖片來源)
 

13 – 15 歲國中階段

國中的階段和小學的階段的費用很相似,
所以我們直接估算出 3 年要 26.75 萬 ~ 53.1 萬。
 

16 – 18 歲高中階段

「食」: 21.6 萬(以每月 6000 元計算);
「衣」:3年共 2.5萬~5萬;
「醫療」:5000 元 ~ 5 萬。
 
高中時期的學費也不貴,
以前公立和私立的學雜費差很多,
但 103 年以後,
政府補助私立高中的學雜費等同於公立高中,
因此我們都以公立高中的價格計算,
3 年的學雜費約 2.4 萬。
 

 

高中階段,最大筆的是補習費

高中時期還有一筆比較大的費用,那就是補習費。
以南陽街的收費為例,
高中一人一學期每科學費約 1.4 萬 ~ 1.6 萬元,
若選擇保證考上全科班,1 年學費為10萬元,
粗估光高中 3 年補習費學費,
一個小孩至少花去 7 萬以上。
 
高中生一定要補習嗎?這就見人見智了。
台灣的父母如果有能力,
通常會讓小孩去補習,
讓小孩在大學聯考中有機會多考幾分。
我個人覺得補習和成績不一定成正比,
像我的一位高中同學,
從小到大沒有補過習,但後來還是考上台大了。
 
我們總計一下高中階段的費用,約落在 27 萬 ~ 57 萬之間。
 

(圖片來源)
 

19 – 22 大學階段

大學4年又是另一波花費的高峰。
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成年了,
進入了「由你玩 4 年」的大學探索這個花花世界,
因此除了基本費用、學費之外,
我也會列上零用錢等其他費用。
 
「食」:約 28.8 萬。
「衣」:每年約 1 萬( 4 年 4 萬)。
「住」:住家裡比較省。但如果跨縣市就讀,
學校宿舍每學期約1萬,4年8萬(每間學校費用不同),
而如果租在外面,則每個月含水電至少要 5000 元左右( 4 年 24 萬)。
「學費」:公立大學每學期學雜費約 2.5 萬,4 年約 2 0萬,
私立大學每學期學雜費約 5 萬計算,4 年要 40 萬。
「醫療」:5000元 ~ 5 萬。
「其他費用」:大學生會有正常的交際活動、交通、通信費..等,
假設父母除了上述費用之外,
每個月再給予 2000 元零用錢,4 年共需 9.6 萬。
還有電腦(打報告用)、手機(聯絡同學)幾乎是基本配備,
算基本的費用約 3.6 萬。
 
總計大學時期的花費,
主要的差別為公立/私立、不住宿/住校/租屋,
範圍約落在 66.5 萬 ~ 110.5 萬之間。
 
 

結論

統計下來,生養 1 個小孩到大學最少要花 203 萬,
而且這是在親人幫忙坐月子、自己帶小孩、
小孩不補習並一路都讀公立學校這種極簡的情況下才能達成。
 
如果是另一種花費較多的版本,
(去坐月子中心、讓保母帶小孩、小孩一路補習加才藝班、讀私立大學..) ,
則是要花費 463 萬元,
這個版本和我之前網路上看到的流傳圖
養一個小孩到碩士預估花 500 萬差不多。
 
當然這還不是最高價的版本,
如果讓小孩吃好用好、學更多才藝、請家教、大學畢業出國留學…等,
這樣的花費模式應該是 1000 萬 ~ 無上限才對!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來取捨,
並取一個平衡。
因為不是花越多錢養小孩就是越好的,
很多時候,養小孩只需要基本的花費,
但需要父母親付出相當多的愛與陪伴!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4-1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結婚要花多少錢呢?善用資源,花 5 萬就可以辦出 50 萬效果的婚禮唷!


(製表:艾蜜莉 )
 

不結婚的理由是….

2014 年 5 月初—
 
「 Ben 你要不要跟我結婚?」我問。
「好啊!」他回答。
 
聽到他的回答,
我驚訝到差一點從椅子上摔下去。
因為近 3 年,
我用了各種方法向他「 101 次求婚」,
但得到的答案,卻是各種形式的:「不要~~~~」> <
 
那現在為什麼又突然答應呢?
 
(贊助商連結…)
 
 
 

男人真命苦

「因為我已經存到可以辦婚禮的錢了。」
他看著我的眼睛,認真地回答。
 
我也靜靜的凝視他,忽然間有一點心疼…
 
在台灣的傳統觀念裡,
婚禮的大部分花費都應該由男方支出,
年輕的男生要是沒有錢,
只能請求長輩的支援,
甚至去貸款,
在甜蜜的婚禮過後背上一筆債。
 
「如果只是為了這種原因,
你其實可以更早跟我商量的,
不要一個人承受壓力。」
我笑著輕彈了他的額頭試圖轉化一下氣氛:
「我不是躲在王子背後等著被保護的公主^^…
記得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
都有我陪你並肩作戰!」
 
雖然 Ben 說已經準備好了婚禮的費用,
但是我仍然希望盡量少花到他的錢,
這樣還能把省下來的費用拿來投資!
 
 

辦婚禮到底需要多少錢?

國人平均約 74.5 萬

那到底辦婚禮需要多少錢呢?
我先上網蒐集了資料(如下表)。
 
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去登記結婚,
這樣只要花 130 元(換身分證和戶口名簿)。
 
其實我覺得這樣也很好,
在上教會的「婚前輔導課程」的時候,
輔導老師一直告訴我們一個觀念:
婚禮辦得豪不豪華,
和婚後幸不幸福一點關係也沒有!
婚姻的幸福,
建立在兩人願意把神放在婚姻之間,
並且願意溝通、融合雙方的價值觀…」
 
不過現實生活中和雙方父母溝通時,
他們仍然希望要有一些儀式。
所以我就上「非常婚禮」網站蒐集資料,
想辦法要用「簡約版」的預算,
達成「精緻版」的內容。
 
▼根據台灣經濟部商業司統計,
國內每對新人結婚平均花費 74.5 萬元,
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用「精緻版」。

(制表:艾蜜莉)
 

協調雙方(及父母)對婚禮的期待,

並列出預算~

原本我和 Ben 說好,
如果雙方的長輩對婚禮儀式的期待過大導致預算破表,
那我們就要各自負責和自己的長輩溝通協調。
不過幸好後來雙方的父母都十分好商量!

而且我爸爸還跟公婆說:
「『聘金』和『嫁妝』就不用互相給來給去了,乾脆免掉吧!」
對此我覺得非常感謝他,
因為知道從小到大老爸用來栽培我的費用不少,
就算是收了聘金也是補不回 1 / 10 的,
不過他卻完全不收。
 
我把雙方(和雙方父母)希望的婚禮流程列出來後,
一項一項的想如何善用資源、用最少的預算達成。
 
下表是我們婚禮的收支明細:

註:各項費用我盡量列的很詳細了,
但因為是事後回憶的統計,可能有一點小小誤差的可能。
 

善用資源,

少少預算也能大大滿足!

六禮以實用性的物品代替古早禮俗

在訂婚的部份,
我們的「訂婚宴」其實就等於「雙方家人見面會」,
因此只邀請了至親。
而且因為我們是基督徒,
所以很多古禮的部分也都省略了,
只象徵性的互贈「六禮」,
裡面的物品也不是傳統的禮燭、圓仔糖…那些,
而是用更實用性的「服飾」和「婚鞋」之類的來取代。
 

婚戒也不一定要是鑽戒

「婚前的準備」項目中,
原本我覺得還有不少可以省下來的地方,
例如說像鑽戒這一項,
我覺得一般戒指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要鑽石,
這樣婚後還更實戴。
 
我認為「鑽石」=「愛情」只是鑽石商的行銷策略,
但 Ben 卻意外的堅持結婚一定要送鑽戒給女生,
我只能成全他老派的浪漫 XD。
 

金飾可用舊金或借用

對我來說金飾並不算結婚的必需品,
所以原本打算,如果長輩要求要戴,
就和珠寶店借,
剛好我們買戒指的珠寶店有免費借金飾的服務。
 
PS:後來婆婆送了一條她年輕的時候買的金鍊給我,
一位親戚也送我 1 枚以前買的金戒,
(大感謝~~)
所以我們就用舊金,
不另外花錢購買黃金套組了。
 
▼我們沒有打算購買黃金套組的主因之一,
是 2011 ~ 2012 年黃金價格衝上了近 30 年來的最高點,
2014 年的時候價格雖然沒有那麼可怕了,
但仍在相對高檔區!

(資料來源)
 

婚紗照不一定找名店拍最好
選擇 CP 值高的廠商省很大

婚紗照的部分我找了一家CP值不錯的廠商,
他們的網路評價不錯、收費透明合理,
不像很多婚紗店先以低價吸引新人,
但後來又用一堆名目半強迫加價,
造成合約糾紛。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
廠商雖然沒有亂加價,
但 Ben 卻迷上了婚紗攝影基地的拍攝效果,
主動要求自費到那裏拍攝
(婚紗店的新秘和攝影師也跟著我們跨縣市全天外拍不加價),
拍完還很滿意的加購了 4 張入本,
害我的預算追加了 1.1 萬。
 
▼ 這張是放喜帖上的照片。

 
▼其實婚後把婚紗照相本拿出來看的次數,
一隻手數的出來,
只有這張算是比較常看到的,
因為這張是放大照,婚後就掛在臥房的牆上。

 
▼有些婚紗名店的結婚包套要價 10 萬 ~ 30 萬,
我覺得如果找 CP 值高的婚紗店,
用 1 / 2 ~1 / 5 的價格,可以拍出 6、7 成的效果,
就算賺到了!
畢竟花 30 萬拍,我也不可能拍成林志玲是不是 XD ~

( Emily 與 Ben / 拍攝廠商:板橋紗法亞 2014 年)
 

婚宴不挑旺日,

搭配優惠方案省很多!

婚宴我們雙方合起來只辦了 15 桌,
我希望這是小而溫馨的婚禮,
只有至親好友來參加,
不想讓人覺得是在亂炸紅色炸彈賺錢。
(後來還有一些親友、同事問我為何沒約他參加婚禮,
說我不夠意思啊~~
我只能跟他們道歉說不好意思炸太多人)。
 
另外我們選擇的婚宴日期也不是農民曆上宜嫁娶的旺日,
因此可以搭配促銷專案,
每桌省了不少。
 
▼我們選了專業的婚宴會館,
這個場地我覺得已經很漂亮了,
不用再另外花錢佈置,
而且專案中還有包含婚禮企劃人員和婚禮主持人。

 
▼婚宴會館有漂亮的戶外證婚場地可以免費借用,
不過後來我們還是決定在自己的教會辦證婚儀式,
這樣比較有意義。

 

蜜月剛好可以跟員工旅遊一起去

蜜月旅行我本來就在考慮去熱帶小島,
剛好 Ben的公司 2014 年 11 月要去關島員工旅遊,
還可以帶家眷去有補助,
因此蜜月旅行就幾乎等於免費了,
多出來的預算,
Ben 在關島的 Tiffany 買了一條金項鍊給我,
也買了一些其他的伴手禮。
 

感謝親友團支援…

婚禮攝影、禮車自己來節省預算

其實這一次的婚禮可以花費如此精簡,
很大一部分要特別感謝眾多來幫忙的親戚朋友
(深深的一鞠躬~~~)
 
像教會佈置的部分,
都是教會的弟兄姊妹花時間幫忙做的;
禮車的部分則是麻煩了姊夫幫忙;
婚禮攝影是一位朋友的弟弟友情贊助,
他在外面也是接案的婚禮攝影師。
(原本是免費的,但我們真的覺得很不好意思,
所以硬塞一些紅包給他)
 

結論

整個婚禮的流程,
我盡量把自己、Ben 和雙方家人的心願都完成到了:
有訂婚、有金飾、有喜餅、有婚紗照、
有鑽戒、有婚宴、有專業的新秘和穿漂亮的禮服、
有婚攝、有蜜月…等。
 
婚禮的總支出扣除紅包之後只多支出了 5.1 萬元
這筆錢我和 Ben 各出一半 (說好了要並肩作戰的 ^^ )。

這還是把在關島 Shopping 的錢和婚後購買新床組的錢也列進去了
(很多人或許不會把這 2 個費用也當成婚禮費用的一部分),
如果扣除這 2 個款項的話,
結婚基本上很接近「零支出」。
 
如果婚前能仔細列出預算,
區分「想要」與「必要」、並善用資源…
其實辦一場小而溫馨卻又應有盡有的婚禮,
新人也可以不用荷包大失血唷!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4-24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管理金錢的「6個帳戶」方式:不管領多少,都能兼顧 生活花費、娛樂、儲蓄,還能 長期投資自己!


 
您知道富人、窮人、中產階級
三者最大的差別在哪嗎?

答案是「有無能力管理自己的錢!」

 
管理金錢非常重要,
本文要介紹的就是管理金錢的「6個帳戶」方式。
這個方式是源自《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這本暢銷書的作者哈福.艾克,
他所設計的「6個罐子」金錢管理系統,
被視為是全世界最簡單、最容易、也最有效的理財方式。
也許有人覺得這套方式看起來很簡單、根本沒什麼。
 
因此,我動筆寫下這篇文章,
跟各位讀者分享一下艾蜜莉自己的不同的看法與心得。
 
 

一、6個帳戶:娛樂、教育、財務自由、長期儲蓄、貢獻、生活支出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6個帳戶」到底該怎麼執行呢?
將您所有收到的錢,不管是薪資、股利、紅包等等,
只要是收到的錢都要依照比例分成 6個帳戶。
分別是:娛樂、教育、財務自由、長期儲蓄、貢獻、生活支出。
 
特別注意:
該帳戶的錢只能用在該用途,
不能透支,不能挪用!
 
 

二、6個帳戶各佔的比例與分配順序

1.財務自由帳戶 ( 10% )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讓你去賺取「被動收入」的帳戶。
每個月固定撥10%進到這個帳戶,
當有好的投資或是能賺到被動收入時,
才可以動用這個帳戶的錢。

 

2.長期儲蓄帳戶 ( 10% ) 

長期儲蓄帳戶跟財務自由帳戶不同,
這個帳戶是為了出國旅遊、買新車、買3C產品這些大筆花費所用。
每個月存10%在這個帳戶,存到一定金額後,
就能拿來購買平常無法支付的大筆花費,
如果有貸款在身上的,也是由這個帳戶來支付。
 

3.教育帳戶 ( 10% )

這帳戶的錢是用來投資大腦專用,讓自己學習成長。
像是買書、進修等等花費,就是從這個帳戶撥款。
也許您會懷疑每個月花10%作為學習費用,
會不會太多了?
 
但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
教育帳戶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投資自己、學習成長,
才能讓收入、被動收入繼續提升不是嗎?
 
 

4.休閒娛樂帳戶 ( 10% ) 

休閒娛樂應該是大家的最愛了~
您可以用這筆錢犒賞自己、盡情享樂!
帶自己去旅遊、按摩、吃頓好料都可以。
重要的是這筆錢你應該確實讓這筆錢花完,
最多不要累積超過3個月,
當你使用的這筆錢的時候無需內疚,
讓自己有新的動力持續下去!
 

5.貢獻帳戶 ( 5%-10% )

這是一個專門貢獻付出的帳戶,
把收入的 5%-10%用於慈善捐款,幫助有需要的人。
我是基督徒,因此我是什一奉獻,
如果您的生活支出帳戶費用不夠,
也可以減少5%的貢獻比例增加到生活支出費用裡,
5%-10%是一個彈性區間,
但注意:不能超過或再減少。
 

6.生活支出帳戶( 50%-55% )

生活支出帳戶是用來支付「必要的」食衣住行,
像是房租、房貸費、水電瓦斯、交通費、
保險費、信用卡費、吃飯等。
最多的比例上限為55%。
如果無法靠這樣比例的的支出維持生活,
請您試著把生活支出檢視是否為「必要」花費。
 

 

三、如果生活費不夠,

你應該檢視自己的支出!

在執行這套方法時,
很多人遇到的問題是每個月55%的生活費難不下去。
首先,你應該檢視你的生活花費,
確認一下每筆花費是否是必要支出呢?
如果不是,請試著讓生活簡單一些,
減少非必要的支出、減少慾望。
 
如果必要支出真的大於55%,
那麼先降低貢獻帳戶,還是不夠,再降低長期儲蓄帳戶。
 

結論

艾蜜莉想再次提醒大家,
執行「6個帳戶」最重要的是「建立管理金錢的習慣」!
當您學會管理、分配金錢,並且測底執行,
才算是真正邁開理財的第一步!
 
記得文章開頭的問題嗎?
富人、窮人、中產階級最大的差別,
就是是否能「管理自己的錢!」
最後,祝福大家都邁向富人之路。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7-8-28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想開始 存錢、投資、理財之前,請先做好「整理」好這 3件事:皮夾、存摺、金錢流向!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在這篇文章開始之前,想先請問您有沒有想過

「這一輩子會賺到多少錢呢?」

 

我們辛苦工作一輩子,朝九晚五、努力不倦地辛勤工作,

每個月賺取的薪資、每季的績效獎金、

每晚加班所換來的加班費、每年年末最令人期待的年終,

這樣累積下來,人的一生到底能賺到多少錢?

 

有些人多一點,可能高達上億元,

多數人可能是兩千到五千萬元之間。

在看完這個天價數字之後,不妨再仔細想想,

那麼……這些賺來的錢都跑去哪裡了?

這些錢,是否有慢慢提升您的生活水平?

讓您過心目中理想愜意的生活呢?

 

寫到這裡,讓我想到一位朋友,當時我正在帶領他接觸投資,

帶著他上了兩次課後我才驚然發現

「他需要的不是學習投資,

而是學習金錢整理、學習理財!」

 

 

這位朋友的職業是心理諮商師,

每個月收月入可高達20萬元以上,但他並不追求錦衣玉食,

甚至總是身穿200塊左右的衣服,身上卻沒有多少存款。

到底,他努力工作所賺來的錢花去哪裡了?

難道錢是小精靈,會憑空消失不見嗎?

 

當然不是囉!追根究柢,是因為這位朋友從來不懂「整理金錢」,

所以才導致他的錢四處散落,身上總是沒有錢、沒有存款。

因此,

我希望他在學習投資之前,

先理財、先學習金錢整理!

 

 

 

 

1.整理皮夾

被我列在第一項整理的就是「皮夾」。

因為皮夾是每天金錢支出的管道,也是最容易混亂的地方。

皮夾沒有整理好,就像是水龍頭沒有關緊一樣,

每天都在一點一滴的漏財,而你卻渾然不知。

而皮夾當中,有可以分成兩項整理物:現金、卡片。

 

整理鈔票

如果每天有控制預算的人,

可以每天將當天所需花費放進皮夾中。

遙想當年,我剛出社會工作時,

每天控制花費希望在兩百元以下,

就每天將兩張百元鈔放進皮夾,

如此一來,便不容易超支。

此外,建議您將每一張鈔票都仔細摺好、放好,

除了整齊、能夠一目了然皮夾中還剩下多少錢,

更是表達出自己對金錢的重視態度,

而不是把自己當成散財童子,左手賺錢、右手花錢。

 

整理卡片

整理完現金後,接著該整理卡片。

這裡的卡片包含提款卡、信用卡、集點卡、會員卡。

我曾經看過有些人的皮夾厚厚一疊,

結果一打開裡頭裝的不是厚厚一疊的小朋友千元鈔票,

而是各式各樣的卡片,玲瑯滿目、無所不包。

像是信用卡,其實只要有一張現金回饋最多的卡片就夠了,

多辦了好幾張信用卡,除了根本用不到之外,

可能還會有延遲繳卡費,導致被罰款或信用被扣分。

以我自己之前的習慣,出門是不帶提款卡的,

除了可以避免衝動型購物之外,

更可省下提款手續費、控制預算。

 

 

2.整理存摺

在進入整理存摺的主題之前,

請您先試著想一下自己有幾本存摺?

可能有幾本薪轉存褶、有幾本存摺是人情而幫忙辦的、

有幾本是開證券戶順便開的……

這麼多本存摺,真的有常常用到嗎?

又有幾本被遺忘在抽屜角落,根本已經N年沒有使用了呢。

 

您不妨試著思考下列四個問題:

最初開戶的理由是什麼?為什麼把存摺分成好幾本?

這些不用的存摺是不是就擺著不管了?

留著這本存摺的用途是什麼?

 

用了以上四個問題檢視每一本存摺後,

請把許久沒有使用、將來也不會使用的存摺解約吧!

並且帶著您的原開戶印章、存摺、身分證,

親自跑一趟銀行「結清」帳戶,

您會得到一筆意外之財。

 

那麼,有些人的問題可能是「該留下幾本存摺呢?」

如果您還不善於掌控金錢用途,

可以參考哈福.艾克所設計的「6個罐子」金錢管理系統分成:

娛樂、教育、財務自由、長期儲蓄、貢獻、生活支出這六個帳戶。

 

如果您已經能完全掌控自己的金錢流向、控管預算,

甚至可以將不使用的帳戶全部解約,只留下一本存摺。

 

 

3.整理金錢流向

許多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

才剛到ATM提領了兩張千元大鈔,怎麼才過一天而已,

這就有一張千元鈔花掉了,

更令人恐怖的是完全想不起來錢到底花去哪了?

這不是鬼故事、當然也不是靈異事件,

而是沒有正確的用錢觀念,有多少就花多少,

沒有掌控金錢的花費和去向,

甚至有人常是以信用卡、現金卡預支了未來的錢。

因此,鈔票從身邊飛走,老是搞不清楚錢花在哪,

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這樣的人往往存不了錢,還常常搞得自己負債累累。

為了不讓自己總是處於不知道錢花去哪、存不到錢的悔恨之中,

就應該先了解自己的「金錢流向」。

你可以透過記帳、預算控管留發票等方式,

留下自己的支出紀錄。在定時整理出自己的支出,

並且一一檢視到底有哪些是「必要支出」、

有哪些是「非必要支出」、有哪些是「衝動購物」。

 

這很像是國中小在考試後所進行的「訂正」,

一定要檢視之前的成績,才能了解自己到底犯了哪些錯誤,

並且確保自己下次不會再犯。

 

也許在記帳的當下你會覺得痛苦……

也許在買與不買之間,你會有無限掙扎與交戰,

但謹記「當用則用、當省則省」,

並且事後檢討自己的財務狀況,

了解自己的「金錢流向」,就會是一個正循環的開始。

 

 

 

確認好以上三種金錢整理之後,

再透過檢核表確認自己的「金錢整理」了解有多少?

(勾選愈多表示愈瞭解)

 

□ 1.我知道自己的皮夾有幾張提款卡

□ 2.我知道自己皮夾中有幾張信用卡

□ 3.我知道自己每個月的金錢主要花費用途

□ 4.我清楚自己每天的必須花費

□ 5.我知道自己每個銀行帳戶的用途

□ 6.我沒有靜止不用的銀行帳戶

□ 7. 我會定期檢視自己的金錢支出項目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7-9-27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投資超過 10 年了,還在賠錢嗎?你一定是沒打好基本功!(內附 3 種高勝率投資法….)


 
雖然投資一定有風險,
但這個市場上的確還有很多報酬率高於風險的機會。
 
常常有新手朋友問我,
「要怎樣開始投資呢?」
「有什麼好的投資標的呢?」
這個問題,我一般都建議依照以下順序:

1. 新台幣定存
2. ETF
3. 價值投資

 
如果能按照這個順序一階踏穩了才踏另一階,
不要急著跑、跳,
你將會對「金錢」和「複利」有最正確的掌握!
 

1. 新台幣定存

新手的第 1 筆投資,可以從新台幣定存開始

是的,我建議新手的第一個「投資標的」,
就是「新台幣定存」,
雖然現在 1 年期的定存利率,
10 年平均年化報酬率只有少少的 1.43 %
但資金資金規模越來越大之後,
一年下來也可以多個幾萬元。
 
要特別注意的是:
新手請做「新台幣」定存就好!
不要因為想要多賺點利息而去做「外幣定存」,
因為那是進階後才去學習的投資標的,
才不會「賺了利息、賠了匯率」!
 

用網路銀行定存超方便

大筆資金可以分拆存入

做「定存」的方法非常簡單,
在銀行開戶的時候只要一併開通「網路銀行」,
這樣之後要定存就很方便了,
只要在家裡動動手指, 5 分鐘 就完成了手續!
 
另外要是資金規模很大,
與其單筆一次存入全部資金,直接定存 1 年,
不如把錢分拆成多筆 ( EX: 10 萬一筆),
再設定「 1 個月定存 — 到期續存」功能,
這樣若臨時需要用錢,只要把要用到的部分解出來用就好,
不會損失全部的利息喔!
 
圖說  : 以台灣銀行的網路銀行執行定存的 4 個步驟。每家銀行介面都不一樣,但大同小異。
 
Step 1.從左邊選單選擇交易項目: [ 綜存戶活期轉定期 ]。
Step 2.輸入資料:選擇活期存款帳號、定期存款種類、期間、計息方式、續存方式,輸入金額,按 [ 下一步 ]。

(圖片資料來源: 台灣銀行網路銀行示意圖)
 
Step 3. 確認資料:按[ 啟動轉存交易 ]。

(圖片資料來源: 台灣銀行網路銀行示意圖)
 
Step 4.確認交易成功:顯示交易成功畫面,並確認交易是否正確。

(圖片資料來源: 台灣銀行網路銀行示意圖)
 

2. ETF

在打穩「定存」的基本功後,
若對定存利息不滿意,
這個時候,可以開始投資 「ETF」。
 
投資 ETF 最大優點是「不用選股」和「省時省力」,
每個月 只需 花 1 ~ 2 個小時的時間
就可以想搭上經濟成長的列車、複製大盤的績效,
長期取得 7 % 左右的年化報酬率!
 
不過買 ETF 有 2 個要注意的地方:
(1) 要有心理準備「長期投資」。
尤其是在大盤高點初投入的人,
若想要更安全,也可以等到相對低檔區再投入。
 
(2) 盡量選擇「自動追蹤大範圍指數」的 ETF。
例如外國推出的世界股票 ETF、台灣 50 ETF…等,
而非「槓桿 ETF」、「黃金ETF」這一類的。
 
延伸閱讀:一分鐘搞懂ETF!
延伸閱讀:有 1 檔「年年配息」報酬率又高的「定存股」,最近政府帶頭買進!它是…
延伸閱讀:誰說大盤下跌 1%「反向 ETF」 就會漲 1 % ? 1 分鐘破除「反向 ETF」的 4 大迷思..
 
圖說: 0050 打敗定存 理財寶

 

3. 價值投資

若幾乎 100% 不蝕本的「定存」,
和投資不用自己選股的 ETF 這 2 種方法都完成後,
想要追求更高報酬率的投資,
同時又兼顧風險概念,
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來學「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年化報酬率長期可達 15% 以上

最知名的價值投資者「股神巴菲特」,
在近 60 年的投資生涯中,年化報酬率超過 20 %。
而且這絕對不是特例,
世界上很多價值投資者,
長期( 30 年以上) 也都能保持 15 % ~ 20 % 的年化報酬率,
而且這些人的資產規模很大,
要不是如此,報酬率可能會有 30 % ~ 40 %。
 
在台股中以艾蜜莉定存股來舉例,
這是一個很保守,大多只買大型績優股的價值投資法,
假設艾蜜莉觀察名單跌到便宜價就買、昂貴價就賣
過去 10 年來,回測年化報酬率約 15.XX % 。
 

價值投資需自行選股、選價位,

因此需花時間了解企業營運

雖然價值投資者不用盯盤,
不過不斷的思考和讀書卻很花時間。
而且學習價值投資法的基本概念雖然簡單,
但要了解企業的營運、看財報,
卻有一點難度,因此形成了一道門檻。
 
不過也不用想得太難,
如果我們願意每天花 1 ~ 2 個小時的時間
應該 1 年內就能初具成效。
 
以價值投資來「主動選股」賺的是「思考財」,
很多人想要有第 3 種方法的報酬率,
但願意投入的時間和精神卻是第1、 2 種,
這樣是很危險的!
不管是用跟單、或用其他做法…
長期下來都很難維持投資成果!
 
圖說:艾蜜莉定存股理財寶。

 
 

比較: 3 種方法能幫你賺多少錢呢?

假設在 30 歲之前,
我們取得了人生的第 1 桶金 — 100 萬元,
並把它投入定存、ETF或價值投資中,
那 65 歲退休的時候會變成多少錢呢?
 
方法 1定存:
假設新台幣 1 年期定存利率 1.43 %,
投入 100萬, 35 年後會變成 164 萬 3708 元。  (不錯^ ^)
 
方法 2 ETF:
假設投資 ETF 年報酬率 7 %,
投入100 萬, 35 年後會變成 1067 萬 6581 元。 (很棒^_____^)
 
方法 3 價值投資:假設價值投資年報酬率 15 %,
投入100 萬, 35年後會變成 1 億 3317 萬 5523 元。 (超驚人啊!!!)
 
 

結論

如果只問大家:「以上 3 種方法,你要選哪一種呢?」
35年來「方法 3」比「方法1」的投資績效多了81倍,
應該很多人都想選吧!
但也有人覺得,要獲得比較高的獲利,
要花很多時間研究學習,
又了免要增加一些風險,
若本業很賺錢,不如使用方法 1 或 2 就好了。
 
其實 Emily 覺得這 3 種方法不是只能 3 選 1,
我通常都混合使用的,
像艾蜜莉定存股理財寶中除了個股之外也包含了多檔 ETF,
而在暫時沒有標的可以買進的時候,
我也會把資金分拆成數筆,
先放 1 個月定存!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3-17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