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寶(2324)的業外投資總是虧損,因為,都是遇到華映、大同、樂視這些「地雷股」!

請往下 繼續閱讀...

(資料來源非凡新聞)

自由時報2009年10月6日報導:

仁寶日前因認購華映(2475)私募,才成為華映股東,現在又因統寶「出嫁」與群創、鴻海(2317)結成親家,未來大同(2371)、仁寶與鴻海三大集團將會擦出什麼樣火花,也讓外界相當好奇。

法人圈對此宗交易案看法則多空迥異,摩根士丹利始終看好,認為雙方合併可以締造雙贏,一家美系外資則認為,群創股本因而增加16%,營收成長卻不到一成,沒有佔到便宜,唯一的共識是仁寶將是此宗合併案最大受益者。

請往下 繼續閱讀...

這樣的報導,
在將近10年前
身為投資人的你我乍看之下
會有怎麼樣的感覺 …
會是 挖~趕快投資仁寶!
還是 咦~仁寶為什麼要投資華映?

所以就讓我們先來大略的了解仁寶的本業,
再來看看仁寶的轉投資,
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

仁寶營業項目:
筆記型電腦、液晶監視器、
液晶電視及各種電子零件之製造、加工及銷售。
主要的競爭對手為:
和碩、緯創、英業達。
通常來說訂單都會在這幾家公司換來換去,
所以營業收入倒也還算穩定。

緊接著我們就來看看,
仁寶華映事件的始末,
仁寶在民國98年以私募的方式,

投資中華映管公司以現金增資發行的普通股,
仁寶本來計算好投資華映的利益是,
進行產業整合以及上游料源合作投資,
更能幫助仁寶旗下的子公司增進產能。

華映則是大同旗下做面板的的子公司,
母公司大同的本業已經是出了名的不賺錢,
子公司也是從原本的映像管到面板轉型,
本來想跟風做個面板賺錢,
一個不小心又碰到金融風暴,

艱難的轉型還談不上獲利就遇到難關。

所以這次選了一個方法來籌措資金,
但是華映發行私募股的目的,
似乎和投資者仁寶不一致,
仁寶想要策略性聯盟。

華映的打算推測應該是想透過私募的手段,
去達到改善財務數字以及試試看有沒有可能獲得什麼其他新的轉型契機,
畢竟華映的主要營收產品都來自於面板,
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慘業之一,
燒大錢但是利潤卻還回不來,
於是希冀有金主下凡來拯救他們。

於是乎這兩家同床異夢的公司合作,
就這般的開始了!

請往下 繼續閱讀...

華映的股本和歷年營收

(資料來源:台灣股市資訊網)

可以從上圖中看出,
華映在收受到仁寶的投資之前,
股本就一直在膨脹了,
所謂的營收增加,
也只是虛胖而已並未有實質獲利。

況且如果再仔細看分解華映的營業收入,
甚至有將近五成的營收
是來自於和母公司大同的交易。

華映的歷年毛利、營利、業外損益

(資料來源:台灣股市資訊網)

華映的毛利、營業利益更是在
仁寶入股後虧損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除了本業虧損外,還有業外的損失!

請往下 繼續閱讀...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仁寶不小心踩到一顆大地雷,
賠了一大筆錢認列了業外損失,
然後榮登財經版的頭條新聞就沒事了嗎?
故事這樣就結束了吧?當然不是!

仁寶在前面的事件中留下伏筆,
替故事留了一絲轉機!

仁寶在法規規定私募的閉鎖期一到,
就要求母公司大同履行合約中的

「附買回條款」-買回華映股票,

但大同回絕,仁寶當然不服氣,
錢沒賺到成本還拿不回來,
鬧上法院纏鬥到今年(2017)才結束!

首先我們可以從這次事件中了解,
仁寶在於轉投資的評估,
可能是未有審慎的衡量,
不然華映的營業收入跟財務結構都如此需要加強,
怎麼還會選擇入股華映呢?

又或者是仁寶轉投資華映,
本來目的就不單純,
可能非如對外宣稱所言
是想要進行策略性聯盟。

不然可以投資一家公司的方法這麼多為何選擇私募?
而且私募閉鎖期一到期又馬上要求大同買回,
甚至是要求買回對象不是華映,
而是直指母公司大同,
又像是已經準備好回擊方法,
又立即上訴,還已經認列呆帳,
並對市場喊話提升股民的信心。

結論

雖然我們無法對仁寶這次的業外投資精準的算出損益,
或是真正知道管理層心中在多年選擇投資的決策,

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人性!

當預期本來會很糟的事情時,
其實也沒那麼糟時,
就會覺得比較開心,
因此也反映在股價之上,
縱使2017年第一季的營收沒預期中的好,
股價還是逆勢的飆漲,
順利度過這次風風雨雨的轉投資!

從艾蜜莉定存股看出
仁寶的便宜價大約落在18~20這個價格左右,
在華映的風波中,
在2013年6月跌到了便宜價16元,
事件稍微平復了又到了23元,

在2014年第一季仲裁協會判定後又一路下跌到了便宜價19元,
後續風波平復又回到29元,

從危機中看到機會,
正是價值股的精神~

(資料來源: 艾蜜莉定存股)

(資料來源: 籌碼K線)

本文原發表於CMoney2018-01-16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