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這句想必是大家在電視上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基金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投資工具,
銀行理專、營業員、甚至保險業務員也都有經手基金的產品。
但多數人只知道高風險伴隨著高報酬,
因此在考慮投資與否時,通常都只把專注力放在報酬率與風險上。
其實影響基金投資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 成本!
舉個例子:
未來報酬率 10%左右,
如果每年成本 2.5%,成本就會吃到報酬率 25%;
如果每年成本 0.5%,成本就會吃掉報酬率 5%○
從上述例子,
你有沒有驚覺到成本對於投資到酬率的根本影響!
成本影響投資最明顯的標的,
就屬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大致可以分成
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
以及指數型基金這幾大類。
而其中前三者都是屬於主動型基金、最後則是被動型基金。
了解基金的成本有哪些
基金的投資成本,
可分為外扣費用及內扣費用。
外扣費用會在申購、轉換、贖回時發生
申購基金時,
會收取銷售手續費和買進手續費;
轉換基金時,
有時需負擔轉換費;
贖回基金時,
需付贖回手續費或是相關稅負。
(銷售手續費是支付給基金公司、經銷商或業務代表,
買進手續費和贖回手續費則是支付給基金本身。)
內扣費用主要有經理費和保管費,
這些費用必須每年支付。
(經理費是支付給投信公司,
保管費是支費給保管基金帳戶的銀行。)
事實上基金還有無形的成本,
就是基金進行投資組合交易時,
所發生的成本,這個部分可從基金的周轉率呈現。
高周轉率如果能汰弱換強,
帶來相應的報酬,也未必不好,
反之增加成本,進而拖累基金績效。
如何降低投資基金的成本呢
如何降低成本,
可以從挑選基金開始。
外扣費用也就是交易成本,
通常是一次性支付,除了選擇相關費用較低之外,
如果持有年限較長,可有效分攤成本。
由於內扣費用,也就是每年的持有成本,
挑選較低的相關費用,避免每年吞食你的年化報酬率。
免收手續費,賺到了
值得投資人注意,在申購某些基金時,
號稱不收手續費,讓投資者以為賺到了?
實際上這一類的基金,
每年會收取分銷費,
是否會因小失大,需要靠投資人的智慧去判斷囉。
基金成本低,報酬率會不會也低
這個答案是:不會!
我們常覺得「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
以為付出去高成本,就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報酬率,
為了獲得較高報酬率,又必須面對高風險,
事實不然!?我們可以從以下這本書找到驗證:
「柏格談共同基金」
一書中談論到 – 指數型基金。
指數型基金由於是被動式管理,
因此不管在交易成本,還是持有成本,
比起主動式管理基金費用都來得低。
另外指數型基金,
持有金融市場某一特定部門全部的基金,
能夠有效地分散風險,
所以當指數型基金持有全部的基金,
就可以得到和大盤相等的總報酬率,
然而主動型基金,不可能有更好的表現,
一定也和大盤相同得報酬率。
當被動和主動型基金總報酬率相同時,
被動型基金負擔的成本較低,
因此被動型一定可以獲得較高的淨報酬率。
那是不是主動式基金永遠不會超過大盤呢?
作者透過過往的資料佐證,
長期而言,考慮成本情況下,
多數經理人無法超越市場指數。
除非投資者擁有極佳的判斷力,
和某種程度的運氣,
能夠事先看出這麼優秀的經理人,
你確信你一定會遇到這少數嗎?
台灣的指數型基金首推-台灣 50(0050)
如果把場景拉回來台灣的話,
最知名的指數型基金就是台灣 50(0050),
而它是追蹤台灣前 50大市值的公司,
如此它的走勢就幾乎跟著大盤走了,
如果台灣經濟只要有成長,哪怕是一點點,
台灣 50就會跟著繼續走高,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台灣 50的股價不斷創新高的原因之一了。
另外網路上有許多人回測過台灣 50的
長期年化報酬率約在 7%,
這樣的績效早就打敗一票主動型基金了。
結論
投資的鐵三角 –
風險、成本、報酬率。
因此從有效率的投資者的角度而言,
指數型基金能有效分散風險,
被動投資大幅降低成本,
長期而言可以創造穩定的報酬率。
想了解更多共同基金的相關資訊嗎?
想知道在不同時期 如何配置投資基金?
小小的投資者 如何能讓基金市場更健全?
可以參考原書:柏格談共同基金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7-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