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網路新聞)
在2017年1月24日,美國處理器晶片大廠超微(AMD),
向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告聯發科等4家業者侵犯專利權。
當個股出現負面新聞導致股價下跌,
我們能不能進場投資呢?
我們又該如何判斷該是短暫利空或是長期利空呢?
讓我們來仔細研究…
壹、 了解公司
聯發科是全球前 5 大 IC 設計公司
說到聯發科一定要說明什麼是IC 設計產業,
任何電子產品內部的晶片,它就像是心臟,
IC設計公司就是在設計IC電路來滿足不同電子產品的需求,
聯發科主力產品為智慧型手機晶片,占總營收超過 5 成,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調查,
去年(2017)上半年全球手機晶片,
蘋果和聯發科市占率都是18%,並列第二,
在智慧型手機已成為生活必需品的情況下,
加上新興市場對於中低階智慧型手機的需求,
可以預估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仍會持續上升!
除了智慧型手機晶片,聯發科還跨足智慧家庭、
物聯網、穿戴裝置等電子商品,
像是亞馬遜的智慧音箱,就是採用聯發科的平板晶片。
聯發科去年(2017)全球IC設計排名第四位,
營收高達78.75億美元。
了解完聯發科的產業地位,
我們可以知道聯發科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
具有相當程度的領先地位,
聯發科的無形資產,如專利、品牌等,
都是確保其保持優勢的關鍵因素。
接下來利用「艾蜜莉定存股」的「體質評估」功能,
來檢視聯發科的財務狀況,
我們發現聯發科被評定為「正常」
且10項財務指標,全部合格,
表示聯發科是一個財務健全的企業。
▼聯發科體質評估。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理財寶)
貳、利空事件
2017年1月24日,美國處理器晶片大廠超微(AMD),
向國際貿易委員會 (ITC) 提起侵權訴訟,
包括 LG、聯發科、Vizio、Sigma-Aldrich 等 4 家公司,
侵犯圖形處理器(GPU) 技術專利。
AMD控告聯發科生產的中階晶片Helio P10侵犯專利,
希望能夠禁止侵權的智慧型手機在美國的銷售與進口,
但是並沒有提出實質的賠償金額。
侵權訴訟對被告來說當然是利空消息,
經過仔細研究後發現案情並不單純…
1. 沒有賠償金額
比起一般公司侵權訴訟,賠償金額動輒好幾億美金,
AMD居然沒有具體求償金額,
只要求搭載聯發科晶片的LG手機禁止銷售和輸入美國。
2. AMD並沒有生產手機晶片
若同樣為手機晶片設計商,自然可以理解利用專利訴訟來擊敗競爭者,
事實上AMD主攻圖形處理器(GPU)市場,更沒有出產手機晶片。
3. 控訴手機晶片侵權卻漏掉安謀(ARM)
ARM是生產手機處理器的廠商,聯發科使用的GPU也是來自其授權,
如果有侵權問題,不是告ARM,就是所有使用ARM的廠商也應該提告。
總結所有疑點,我們可以合理推斷,
AMD提告的目的是想獲得GPU專利授權金,
並且希望聯發科未來能與AMD合作,
事實上早在2015年,兩大廠商就有合作紀錄,
當時聯發科發表的平板電腦晶片就是採用 AMD 的 GPU。
接下來判斷一下這則的利空新聞,
對聯發科的未來是不是會有很重大的影響?
AMD禁止聯發科手機晶片在美國銷售,
事實上,聯發科的主要營收來自中國市場,
手機晶片在中國市佔約 40%,主要客戶像是Vivo及OPPO,
因此侵權訴訟對聯發科的營收影響不大。
回顧聯發科的週K線圖,2017年1月24日在利空新聞發佈後,
股價下跌至接近我們所設定的合理價 200 元附近,
這時如果我們了解此利空新聞的來龍去脈,評估為短期利空,
加上因為聯發科是全球IC設計的領先者,又擁有良好財務體質,
就應該趁機大膽的分批布局買進。
▼聯發科股價 K 線圖。
(圖片來源:理財寶股市)
結論:
在科技業,與競爭廠商發生專利侵權訴訟,
是常見的手段,
目的不外乎是維護自身的利益,
或攻擊競爭的對手,
仔細閱讀聯發科2016年年報,
詳細列出從2013年以來,所有專利侵權訴訟案,
皆無敗訴或遭受判決賠償的紀錄,
也證明身為全球IC設計的領先者,
聯發科早已擬定對於全球專利爭議的策略,
而AMD提告的案例,更是漏洞百出,
訴訟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
以價格與價值的觀念套用在股票當中,
有時候好的公司可能因為短期利空因素,
而使股票價格低於價值,這時候,
就是股價等於或低於便宜價,便可以開始買進。
★風險揭露:上文提到的個股,
僅僅只是負面新聞判斷短期或長期利空的股票舉例,
並無任何推薦投資人買賣之意。
投資之前請獨立思考、審慎評估。
本文原發表於CMoney 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