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看重的 2大指標:資產報酬率(ROA)、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想像一下,

現在有兩位理財代表跟您介紹服務,

以管理共同資金的能力來說,

比起只能提供8%報酬率,

這一位能提供12%報酬率的經理人,

對您的吸引力是否多了些?

 

從「資產使用效率」了解獲利能力,挑選好企業

同樣道理,

某企業經營者如果擅長營運,

能夠每年創造12%的資本報酬,

吸引力自然會高過只有每年創造8%資本報酬的公司。

我們當然要去找更會賺錢、賺錢更有效率的好公司!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也常提到,

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首要準則,

是經理人能否運用股東的資本取得相當高的報酬。

投資領域的行內人,

常常會用「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Capital,簡稱ROA),

也就是資產使用效率:運用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

評估企業賺錢的能力(效率)。

 

ROA = 淨利 / 企業資產

這個公式的經濟意義是,

企業運用每1元資本,所創造的經濟利潤為何?

資產報酬率,忠實反應企業再投資所能創造的額外利潤能力。

整體而言,ROA在6%或7%左右是一般標準,

如果投資企業的ROA能夠穩定地超越這樣的水準,

表示代表比同行間有更好的競爭優勢。

也就是資產使用效率越佳,

把資金投入這樣的企業,

獲利能力(或說回報率)會更好看。

光看ROA還不夠,必須思考賺錢模式:是利潤高?還是資產管理做得好?

不過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

ROA越高的企業,

表示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越強,

也可能是這樣的生意賺錢很容易,

就會吸引更多的競爭者進入。

這時候,我們就必須用放大鏡來檢驗不同產業的狀況。

由於ROA的用意是評估企業的獲利效率,

有關企業提升獲利的管道通常有兩個:

賣得貴一點(利潤多一點)、賣得多一點(資產週轉快一點)

一般來說,

進入門檻低的企業,就容易會壓縮利潤,

這時候就要努力去做好存貨銷貨的管理,

想辦法以數量取勝,「賣多一點」、或「賣快一點」

簡單地去想雜貨店、折扣零售業者,

就是會用這樣的想法。

因為他們的產品很難賣得貴,所以必須要薄利多銷!

在找這類型的公司,就要特別留意他們的供貨管理是不是做得好。

 

 

反觀想一下已經有品牌、進入門檻高的公司,

因為已經有品牌優勢,走高單價模式,

但是平常來客數不多,

所以必須藉由高利潤來賺錢。

這樣的企業例如高檔的珠寶公司,

珠寶存貨管理能允許被暫時套牢,

等候高檔顧客上門,賺取高額利潤,

若是找這類型的公司,

就要仔細評估是否有品牌吸引或其他綁住貴客的獨門秘方!

 

由上面簡單的推理,

精明的投資人,會仔細去思考ROA背後的運作邏輯:

ROA = 運用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資產使用效率)

= 淨利  / 資產  (表示每一元資產能產生多少利潤)

要提升ROA的方式:

賣東西所賺到的利潤越高越好(利潤=淨利 / 銷貨)

資本效用發揮越大越好(週轉率=銷貨 / 資產)

= 淨利潤率 x 資產週轉率

= (淨利 / 銷貨)x(銷貨 / 資產)

對於賺錢效率評估還有一個重要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因為公司的資產,

有部分是自籌準備、有部分是跟銀行借款融資,有部分是來自股東的投資,

而投資人最關注,

就是投資進去的錢,到底有沒有幫忙賺到錢。

一般在衡量企業拿股東的錢到底有沒有效率經營,

會用「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進行衡量

ROE  淨利 / 股東權益

 股東投資每1元股本所產生的獲利

 企業拿股東的錢去賺錢的能力

依照普遍的觀察經驗,

ROE很難歸納出一體適用的標準。

引用知名產業分機機構的數十年的資料庫數據,

如果企業能穩定創造15%以上的ROE,

也就是股東投資1元股本,

企業每一年幫忙賺回0.15元的獲利,

等於是能夠幫股東的投入資本創造紮實的報酬!

跟同行比起來,如果ROE 年年都 高於15%以上的企業,

通常是很會幫股東賺錢的優等生!

ROE不是越高越好,

因為ROE有「跟股東借錢」進行營運的經濟意義,必須審慎檢查…

企業向股東籌募,類似跟股東借款的概念以進行營運,

每個行業狀況不一定。

是必須謹慎面對的東西,

就像一般對債務的看法,

適當債務有助於報酬提升,

若債務過多(或說對外必須負擔的股東權益越大),

就會拉低借錢運用效率的表現。

 

但如果今天企業「刻意」去降低股東權益,

例如調整對外股票流通數量,

或提列大筆非經常性的費用,

或合併不同事業體的財報,

讓股東權益數字變小,

等等發生財務報表扭曲的現象,

就會作出ROE飆升的統計數據。

 

舉例來說,

如果看到某家公司的ROE高到不像話,

(依照經驗,ROE > 40,通常是財報合併計算扭曲)

這個數據就沒有參考價值了。

總結

巴非特常常說,

買股票要以企業經營的態度進行,

而經營企業也像管理共同資金的概念,

企業拿著股東投資的資金,

運用本身經營事業、創造財富,

那得有效率才行!

ROAROE就是評估賺錢有沒有效率的重要指標。

不過單就存表面數據判斷還不夠,

必須要注意指標的經濟意義,

從判斷淨利潤率、資產週轉率、股東權益計算是否有扭曲,

的放大檢查,

尋找真正會賺錢的優等生!

 

【歡迎加入 艾蜜莉-自由之路 臉書粉絲團】

跟著艾蜜莉一起 學習投資理財,

一起邁向 財富自由~(手刀衝)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艾蜜莉給「想買房的年輕人」的 7大建議,第一點:買房前,請先想想你的工作穩定嗎?

(資料來源-網路)

艾蜜莉前幾天和閨蜜們閒話家常,

也不免恭喜誰找到真愛、

那位好友披白紗穿禮服,

也有談新婚買個家要考量那些因素,

首要有份一技之長穩定的工作,

但是鮮有人更深入討論,

人生要在那個時間點買,買之前要考慮那些因素,

過去長輩理財成功的經驗,

不見的適用下一個世代,

不動產的上漲與一個國家過去的經濟發展有,

台灣面對人口老化與經濟成長緩慢的現實下,

購屋需要考慮更周全些。

 

一、工作地點會長期發展?買房或租屋?

通常人生買第一間房子,

都是處於用工作賺錢的階段,能否節省通勤的時間,

許多人的考量點是租屋錢是給別人,

但買房錢是存在房子中,

要買房之前有先思考過一件事你的工作穩定嗎?

如果你的工作不夠穩定,買房後自已也沒留點積蓄,

剛好遇到不景氣工作異動,

會不會發生周轉不靈的狀況,

如果你的工作地點是大台北地區,

還有另一個考量點你會長期在台北發展嗎?

大台北的房價基本上已超出小資族能購買的範圍了。

 

二、頭期款準備好了嗎?目前收入穩定嗎?

目前一般台灣自備款的成數是三成,

廣告中低自備款代表是與三成頭期款,

不足額的部份是搭配用信貸(利率3~12%不等),

遠高於一般1.7%的房貸利率,

在台灣銀行資金充沛的情況下,

有許多吸引人的廣告用語,

低自備款…可以寬限三年..貸款年期可拉長,

這就讓人想到當年2008美國房產危機的根源,

大多人相信銀行廣告,

買了遠超過自已能力所能負擔的房產造成的違約,

銀行提供的好處並不是免費,

必需用支付大量的利息為代價。

一般家庭房貸超過家庭收入的1/3

就會嚴重影響家庭生活,

畢竟仍有許多家庭開銷是省不下來的,

所以必需思考的是目前的工作的年收入穩定嗎?

足以支付日後的房貸嗎?

以下圖為例 假設房貸800萬,

20年本息攤在1.75%的房貸利率下,

4941*8 家庭支出每月要4萬。

 三.你買房的動機 自住或投資

買房是為了給家人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為了照顧長輩、

給小孩一個好的成長環境,這是都是買房的理由,

但共通點這些都是自住的用途,

必竟成家後每次搬家可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工程

換屋是有成本的,

過去台灣有許多人買房是投資性的需求,

但是在政府已實施兩稅合一下稅改下,

以及台灣房產收租投報酬是世界上最差的國家,

投資性的買盤已大幅縮水,除非是長期持有,

且政府有重大開發地區,否則獲利極為有限。

更重要的原因台灣經濟成長率與國民實質所得呈現停滯的狀況,

房價推升力道已消失。

大台北地區買房收租的投報率,

還不如買個債券型基金來的比較輕鬆點,

不用處理房客與稅金。

四、是否理財習慣不佳,需要強迫儲蓄

每個人的消費習慣不同是先設定儲蓄再消費,

有每月養成記帳的習慣嗎?

在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

你會不會有追求小確幸的情況,

不知不覺中在吃喝玩樂中甚至出國旅遊中,

每月存款所剩無幾,

如果是那買房存錢也是一種方法。

自制力不夠的人總有辦法幫錢找出路,

促進經濟的發展,但誰來幫未來的自已?

五、機會成本

通常買房的頭期款,

都是家人幫忙外加自已工作努力多年

存下來的人生第一桶金,這一桶金運用的好,

人生財富會加速成長但錢就只有一筆,

要創業、要出國進修、結婚、投資股票或買房,

很可能因為選擇的路不同, 未來人生的軌道就不同了,

所以要深思。

六、.是資產或是負債

只要房子仍有貸款,在意義是屬於銀行的只是掛名在你名下,

房子是資產也可能是負債,就看是否能幫你創造收入,

還是增加你的支出,

如果是租人賺的租金有夠支付房子的每月本利息支出,

就是你的資產,如果買了房,每月還要有固定貸款支出,

就是你的負債。

另外有一個辦法可提供參考,買房自住空房間出租他人,

我就有一個朋友夫妻都是上班族,當年在台北市買房子

,二個房間出租他人等小孩子大了,再把房間收回來,

20年本利息攤還的房子,他們10年就還清了,

既有自已的房子,又降低每月貸款的金額,

這也是一個好的理財方式。

七、先求有再求好

有些人買房是實現自已人生的一大夢想,

但是理想實現是需考量自已的收入,

就像打高爾夫球先上果嶺再推捍,第一間房子可先考慮中古屋,

屋齡10年左右最好,因為中古屋最有議價的空間,

也可以先選擇交通方便的新市鎮,因為通勤多半小時,

房價一坪差個20萬是常有的事,就遇過一位朋友夫妻都是年輕人,

房子買在青埔,每天搭機場捷運上班,我也關心過她,

這樣不辛苦嗎?她笑笑的回答我,

機場捷運不塞車到台北約40分鐘,可以少背1000萬的貸款,

每天通勤的很快樂,對人生第一間房別負擔過重,

會透支你未來工作轉換、創業的機會,先求有再求好。

‘結論

建議房子先求有再求好,別為買房房透支自己的未來,

這房子為你創造收入或是增加支出,

通勤的成本是否划算,想清楚再下決定

本文發表於  Cmoney 2017-12-21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退休金要多少才夠?35歲的小王,打算30年後退休,加上通膨問題,他每個月至少要存 2萬1才夠用!

(資料來源- 非凡新聞)

「到底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退休呢?」

這問題答案因人而異,

取決於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有些人喜歡簡單生活,有些人嚮往世界旅行,

所需要的金額當然差異很大,

那退休金額該怎麼計算呢?

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預估退休年齡,應規劃至少到90歲

首先先確定退休年限,

也就是打算幾歲退休和活到幾歲,

根據勞動部去年(2016)統計,平均退休年齡大約60-62歲,

而國人平均壽命大約80歲,

隨著科技與醫療的進步,退休年限建議至少預估25年以上,

退休年限是預估壽命減去退休年齡。

例如小王目前35歲,打算65歲退休,

預估至少可以活到85歲,

退休年限等於85 – 65 = 20(年)。

 

評估退休生活費用,應考慮通膨因素

退休生活費用也就是退休以後每月可以繼續擁有的費用,

這當然包含房貸、車貸、小孩費用、保險費、旅行費用等,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

台北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為27,216元,

如果追求更好的退休生活,

建議及早理財,規劃與準備退休金。

既然退休金是未來才會用的生活費,

那我們必須考慮通貨膨脹率,

最近五年台灣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約1.2%,

因此假設通貨膨脹率為2%。

例如小王希望退休後每個月有3萬元的生活費,

也就是每年36萬元,

如果是30年後才會用到,

考慮通貨膨脹率後,

360,000 * (1 + 2%) ^ 30 = 652,090元。

退休後投資報酬率,應保守評估

退休後因為已經沒有工作收入,只能依靠積蓄或是投資收入,

建議不要從事高風險的投資行為,以穩健保值為主,

保險,債券型基金或是ETF為配置主力,

相較於定存報酬率約為1%,

債券型基金的報酬率約為5%~8%,

台灣 50 平均年化報酬率 7.83%,

長線勝率接近 100%,

這些都是退休投資朋友可選擇的投資工具。

計算退休準備金

那下述例子,小王到底要準備多少退休金呢?

接著計算通膨後金額,

(資料來源: 艾蜜莉製圖)

將65歲到85歲的通膨後金額加總,

就是退休前需準備的退休金,

那要如何計算從現在 每年需準備多少錢呢?

我們利用EXCEL函數-PMT,

這函數用法計算固定利率之年金每期付款金額,

推算出現在每年需要準備的金額!

PMT(退休後投資報酬率,期數,現在存款,退休準備金),

= PMT(5%, 65(歲)-35(歲), 0, 16813047.7)

= 253,060.50

所以為了有符合生活開銷需求的退休人生,

小王從現在開始每年需要存下來預備退休生活的金額就是253,060元,

換算每個月需存款21,088。

計算出來的每月存款對大多數的人來說,

應該是不小的壓力!

算到這裡,真心希望大家可以早點開始理財,

即早透過投資來輔助我們增加收入,

相信是預備退休生活的不二法門。

那如果以 台灣50 來準備退休金,

長線複利效果將更可觀!

台灣50 ETF 的平均年化報酬率 約 7.83% ( 含息 ) ,

根據 「72 法則」來說,

7.83%的年化報酬率,

就相當於 每9.2 年資產就翻一倍。

 

結論 

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的退休生活,

退休規劃不只是看你有多少存款,

還有要看你多早開始理財,

如果想要更早退休,

或是不想要退休還為錢煩惱的,

那就著手開始規劃退休金吧!

本文原發表於CMoney 2017-12-20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懂得管理錢,比擁有多少錢來的重要」 審視花費的 3步驟:整理皮夾、整理存摺、預算控管!

(圖片來源:網路)

你知道為什麼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而窮人越來越窮嗎?

有人會說,有錢人賺得比較多,當然越來越有錢,

但我們常常會在新聞上聽到突然中了一筆大獎的人,

幾年後依舊回到窮人的行列,並沒有越來越有錢,

為什麼?

關鍵在於「有沒有管理錢的能力」。

要達到財務自由,首先就是要擁有管理錢的能力,

很多人會說,我沒有足夠的錢來管理,所以就不需要管理,

其實相反,越沒有錢的人越需要好好管理自己的錢。

接下來我們要來介紹如何用「6個帳戶」來管理金錢,

這個方式是源自《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這本書的作者所設計的存錢方式,

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理財方法,

這個方式不但能夠讓你存錢,

也能讓你吃大餐、玩樂。

第一步:開立6個銀行帳戶。

將這6個帳戶分成

「財務自由、玩樂、長期儲蓄、教育、貢獻、生活支出」。

這6個帳戶裡的錢只能做該用途,不能挪做其他用途,當然也不能透支。

第二步:分配帳戶金額比例

將你每一筆得到的錢,不論是薪資、股利、獎金、意外之財,

每一筆錢都不能有例外,都要按照以下設定的比例分配存入帳戶裡。

1.  財務自由帳戶:10%

這筆錢就是要用來讓你能夠達到財務自由的帳戶,

因此只能拿來做投資。

當有好的標的物,就是要用這個帳戶的錢來做投資。

2.  玩樂:10%

對!不用懷疑!

存錢也是可以玩樂的,

而且你要把這個帳戶裡的錢都花光,

好好犒賞自己,好好揮霍這個帳戶裡的錢,

這樣才能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3.  長期儲蓄:10%

這個帳戶的錢和財務自由的錢的用處不同,

這裡的錢是要用來用在你需要存一段時間才能買到的東西,

例如出國玩、買3C產品、想要多付一些房貸的費用,

都是從這個帳戶來支出。

4.  教育:10%

這個帳戶是用來投資自己的帳戶,提升自己的能力,

例如買書、進修,讓自己更加進步,更快達到財務自由,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10%是不是訂太高了。

5.  貢獻:5~10%

這個帳戶裡的錢是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假使你的生活支出帳戶費用不夠,

那就將這個帳戶的比例調為5%,量力而為。

6.   生活支出:50%~55%

這是用來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的花費,

像是房貸、食衣住行、保險費、信用卡費、水電費。

這個帳戶的比例最高55%,

如果你的生活無法用這55%的金額支付,

那就需要好好審視你的生活支出是否為「一定要」的花費。

要怎麼審視自己的花費?

1.   整理皮夾:

將皮夾裡的卡片、現金好好整理,

別讓自己的錢不知不覺中就流失了。

信用卡只需要1張現金回饋最多的。

現金只帶1天所需的錢,

這樣就不會有多餘的花費。

2.   整理存摺:

記得,你需要的就是上述介紹的6個帳戶,

讓自己的錢一目瞭然,

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管理你的錢。

3.   記帳、預算控管

透過記帳來審視自己是否有不必要的花費,不斷進行檢討,

每個月我都會利用表格記下自己的花費,

有時候我因為衝動購物,

透過表格發現自己花過頭了,

就會坐在書桌前,好好檢討自己,讓自己學會控制欲望,

警惕自己,不要再犯。

結論

要記得,懂得管理錢比擁有多少錢來的重要,

因此,從今天就開始管理你的錢,

那麼,此刻的你正朝向有錢人之路跨出了一大步。

本文發表於Cmoney 2017-12-8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存股族必看】持股必備這 1項「加分條件」,不只降低風險…更讓你「存的更安心」!

(資料來源-網路)

很多學員會問說,

艾蜜莉你都是怎麼挑到好的股票呢?

除了便宜價、看財報外,

難道沒有其他的條件了嗎?

其實要挑到好的股票,

並不只有那些選股方法,

所以這次來跟大家分享

艾蜜莉自己的選股條件之一

「高轉換成本」

 

什麼是高轉換成本

舉一個大家可能都有經驗的例子,

如果妳一開始用了A電信的手機資費,

但你發現了B電信有更優惠的方案,

如果沒有任何成本的考量,

應該會毫不保留的轉電信,

但通常在合約還未到期 就要轉電信的話,

依照合約到期日 都要付一筆違約金,

大多數人可能為了不想支付違約金,

只能繼續使用同家電信,

這就是所謂的轉換成本。

轉換成本越高,

顧客的轉換意願越低!

然而需要付出的轉換成本越高,

顧客轉換至其他的公司或產品的意願就會越低,

確保顧客不會輕易流失,

或輕易的被其他同性質的公司或產品取代,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將高轉換成本

列入價值型投資的護城河之一。

這裡的轉換成本不一定是金錢,

可能是時間、人力、麻煩或風險等等。

 

有哪些公司具有高轉換成本

氣力(4555)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台股中的氣立( 4555 ) 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氣立(4555)主要的產品氣動元件,

一旦採用後,除非把整個系統更換,

否則只能沿用舊有的氣動元件,

但是更換整個系統很困難,

因為會牽扯到整個生產線的設計,

因此這樣的產品就有非常高的轉換成本!

或許這樣說對一般投資大眾太模糊,

畢竟不是專業人士不會接觸到氣動元件,

那麼舉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公司,蘋果公司!

Apple就是具有高轉換成本的公司

蘋果是具有這種護城河的公司,

因為當用戶使用蘋果的產品,無論是iphone、ipad等

要轉換到其他系統的產品十分困難,

因為ios系統與其他系統一點都不相容,

就連手機硬體上的充電線都與其他品牌手機不同,

再加上iphone有iCloud雲端服務

能將使用者的媒體、照片、筆記等資料

與所有蘋果設備同步,也增加了用戶的轉換成本!

若是同時不只一個iOS系統裝置的用戶,

像是同時使用iPad和iPhone的人,

就更難會轉用Android手機了!

 

結論

高轉換成本 = 客戶高黏著度

一間具有高轉換成本的公司,

被取代的風險更低。

高轉換成本讓客戶黏著度增加,

造成大家選擇其他替代產品的機率降低,

產品不會容易被取代、替換,

所以艾蜜莉才將高轉換成本列入選股條件之一!

 

【歡迎加入 艾蜜莉-自由之路 臉書粉絲團】

跟著艾蜜莉一起 學習投資理財,

一起邁向 財富自由~(手刀衝)

本文原發表於CMoney 2017-12-20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這個時代,你買的起多少錢的房子?每天存下 334 元,你也可以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套房!

想要買一個「家」,

是一個理想?還是一個夢想?

在這個年代,

台灣的房價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經高不可攀,

比起房價水漲船高,薪水卻是依然停滯不前,

想要買一個「家」,是一個理想?還是一個夢想?

從小爸媽就告訴我,

結婚後一定要買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

這樣才有本錢養老,

也好有個可以長期居住的避風港。

可能在他們那個年代來說,

房子就是個幾百萬的物件,

可是經過時代變遷,

到現在一樣一間 40 坪的新北板橋的房子,

房價大概已經翻了3、4倍了,

以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小夥子月薪 30K,

扣掉租房以及生活支出,

哪來的錢來買房?

 

買房子是住的安心,

還是房貸讓你煩心?

前陣子有位 22歲 剛出社會的學員問我

「艾蜜莉大大,

我跟交往中的男友打算在兩年內結婚

然後想要一起買一間房子,

但我們兩個人都才剛出社會,

薪水加在一起也不過就 5、6 萬塊,

光是要存下頭期款感覺就很困難,

難道買房真的就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嗎?」

其實…買房並不難,頭期款存久一點還是有的

重點要評估是負擔的了房貸,

以免買了房之後卻付不出房貸,

或是為了付房貸降低生活品質,反而失去買房的意義,

之前我有另外一篇文章「買房好還是租房好」裡面有提到,

只要有規劃,其實買房不是不可能的!

 

每天花不到 335元,

你也能擁有一間房!

如果以以下條件來算:

貸款利率 2% 、房貸 7 成、貸款 30 年

若以每個月有 1 萬元的閒錢,

就是每個月能負擔 1 萬元的房貸,

存 9.7 年的頭期款

就能買的起一間總價 368 萬的房子,

(也就是說一天負擔 334 元)

但是可能就是比較偏遠地區的小套房

(ex.淡水、基隆)!

 

那如果有更多的閒錢,

當然也就能負擔的起更高的房價

算式為:貸款利率 2% 、房貸 7 成、貸款 30 年

但是根據內政部統計,

2017年 全台成交的房價平均約 1,000萬,

也就是說要買得起平均房價的房子,

每個月要有3萬元的閒錢,才負擔的起!

 

結論:

依據上面的敘述,

可以知道其實買房不難,

難的是要付房貸後的財務管理,

以上看法還未包括將閒錢拿去做投資,

而且其實可以從股市看出

台灣房市的景氣循環大概20年一循環,

上一次的低點大概為 2003 年的 SARS,

推算後下次的低點可能為 2023 年之後,

可考慮觀察台灣房市低點在考慮買進,

在此之前先將錢存好,

或者盡量增加自己對於投資的知識,

將部分存款穩定投資,

穩定增加自己的存款,

好讓自己能在自己訂定的時間裡達成目標。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7-12-20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讓小孩讀私校、學才藝,要花至少 1千萬! 艾蜜莉從窮養與富養的「食衣住行育樂」一一算給你看!(下)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
 
上一篇我們了解從懷孕時期,
到小孩6歲讀幼兒園後的相關花費,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
從7歲到22歲的求學階段,
又有哪些花費?
有些費用很高,
我們可以如何降低費用呢?
 

四、7歲-12歲 小學時期(六年)

五、13歲-15歲 中學時期(三年)

六、16歲-18歲 高中職時期(三年)

這時期與之後中學、高中時期,
影響花費多寡因素幾乎一樣,
主要還是看家庭的生活與教養方式,
因此和中學、高中時期一起討論。
 

A、食

如果早餐家長可以準備,
午餐學校有營養午餐,
晚餐可以回家吃,
這樣花費會很低,
如果早餐和晚餐必須外食,
午餐需自行訂購,
花費相對較高。
 

B、衣

隨著小孩長大,
有可能會抗拒二手衣,
因此可以到傳統市場選購,
或是選擇換季打折時購買,
等到大一點,
可以適時給予零用錢,
讓他們學習控管金錢,
購買符合自己消費能力的服飾。
 

C、住/行

在國中、小大部分都還是住家裡,
上下課可能自行接送,
長大一點可以騎自行車,
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但有些高中就讀學校較遠,
通勤費用也會較高,
如果是就讀私立學校搭乘校車
費用隨著距離遠近,
一個月可約三千到六千以上,
如果必須住宿,
費用又會更高。
 

D、育

一路都讀公立學校,
而且沒有參加自費課後輔導,
或是學術科補習班,
費用會最低,
如果一路都是私立的小學,
費用會最高。
 
我們可以從教育部105年底,
提供的104學年度,
國小教育消費支出調查概況中了解,
平均每人繳交學雜費,
公立國小一年平均約四千多,
(含餐費約八千多)
私立國小一年平均約九萬多,
(含餐費約十萬八千多)
在校外學習支出部分,
公立一年平均一萬八到五萬多以上,
私立一年平均兩萬八到七萬多以上。
 
▼104學年度國小教育消費支出調查概況-學雜費

▼104學年度國小教育消費支出調查概況-校外學習費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教育部)
 
國中與高中學雜費大致和國小相同,
主要差異在補習費用,
尤其是國三及高三的學科補習費,
以高中為例,
一學期一科補習費約一萬五左右,
如果報考全科保證班更有可能高達十萬以上。
 
因此如何能選擇不補習,
課業又不會落後呢?
這方面可以與孩子討論,
也可以鼓勵孩子們自主讀書會,
透過互相教導加強學習,
也不失為一個辦法唷!
 

E、樂/其他費用

娛樂費用是可大可小的花費,
甚至不花錢可以收穫更多,
例如喜歡看展覽,
可以參與導覽志工,
不僅可以更詳盡了解作品,
還不用花錢。
 
如果小孩在某些興趣方面很有天賦,
在能力範圍許可下,
不妨尋找最精省的方式全心栽培,
不要為了錢而抹煞了小孩的天賦。
 
其他費用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外,
最主要的花費應該是文具或參考書籍等,
參考書籍可以跟認識的學長姐借,
或是直接跟畢業的學長姐用二手書價錢買下,
即便學期版本有些許不同,
但不至於影響學習方向。
 
▼7歲-12歲 小學時期(六年)相關費用估算

▼13歲-15歲 中學時期(三年)相關費用估算

▼16歲-18歲 高中職時期(三年)相關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七、18歲-22歲 大學時期(四年)

大學有可能育兒費最多的時期,
也有可能是零花費,
甚至有些兒女可以賺錢回家,
主要差異在就讀學校為何?
學校離家裡距離為何?
是否需要租屋?

A、食/住/行

大學時期基本上只有少數會住在家裡,
飲食跟住宿的花費可能如高中以前一樣,
差異就會在通勤費用上。
 
如果必須住外面,
住學校宿舍通常會最便宜,
但吃飯就必須外食,
宿舍通常不允許開伙,
在外租屋則分為雅房和套房,
雅房通常為樓層分租,
必須共用衛浴設備,
套房除了有自己的浴室,
也些還附有洗衣機或小廚房,
如果房東允許開伙,
就可以購買簡單的食材自行料理,
可以大大降低飲食費用,
租屋費用隨著地區差異很大,
最便宜可以兩千最貴也可能兩萬以上。
 
交通費用則取決於離家距離,
與選擇回家的方式,
客運相對便宜,
但安全性台鐵或高鐵較高,
如果想要安全兼顧便宜,
台鐵是個不錯的選擇。
 
▼外宿方式 (以台北市為例) 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B、衣

大學不像國小到高中有制服,
因此服裝的費用會比以前高,
如果要降低費用,
除了購買價格較低的服飾外,
也可以將使用年限延長降低花費。
 

C、育

其實有些家庭規劃育兒經費,
只到高中畢業,
少數小孩會選擇先工作,
再依工作情況選擇升學管道。
 
如果選擇先升學,
公立一學期註冊費,
約兩萬到三萬左右,
私立一學期註冊費,
約五到六萬左右,
有些則會申請學貸,
等畢業工作再還,
生活費則是課後打工,
這樣經濟不許可的家庭,
也可以鬆一口氣。
 
如果小孩考上警校或軍校,
基本上吃住學校,
學校而外還會給予生活費,
只是畢業後必須在相關單位
工作一定的年限,
否則要賠錢。
 

D、樂

玩樂的費用這部分,
有些家庭會固定給零用錢,
有些則是小孩打工自己賺,
這時候可以完全放手,
讓小孩自行規劃運用,
家長在旁適時指導協助,
並試著了解金錢流向即可。
 
▼18歲-22歲 大學時期(四年)相關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真的要準備那麼多錢嗎?

 
▼懷孕到大學(約23年)相關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看到這三種養育方式,
居然存在那麼大的差異,
其實簡單養育方式需要一點運氣,
例如小孩的東西都用恩典牌,
長輩可以幫忙帶小孩,
而且不常生病,
求學階段都讀公立學校,
也不需要額外補習等等,
才有可能花費那麼低,
但最少也要準備一百多萬,
對於22k又在外租屋的夫妻而言,
恐怕是個很難達成的數字。
 
其實不一定要存夠這些錢才能生小孩,
可以透過理財規劃,
創造出穩定的現金流入,
這部分就請參考退休金規劃的文章囉!
 

如何自行製作育兒預算表!

由於育兒方式不同,
加上居住地區的差異,
這份預算表可能與你切身存在差異,
因此這裡簡單教您如何製作育兒預算表。
 

步驟一、瞭解可以花多少?

先了解我每個月,
可以從家庭支出多少育兒經費。
 

步驟二、哪些錢一定要付?

將比較不會有變動的項目先填入,
例如懷孕時期的產前檢查費用,
求學時期的註冊費等。
 

步驟三、剩下多少錢可分配?

將每月可支出育兒經費減去必要花費,
剩下的錢便是浮動經費,
這部分可以依照自身需求加以分配。
 
甚至不單只是以基本的
食、衣、住、行、育、樂區分,
還可以更細項,
將預算表規劃得越詳細,
就會更清楚知道每塊錢的去向,
如果預算不夠,
就知道可以從哪些部分先刪減。
 

結論

這兩篇文章的窮養,
絕對不是告訴你,養小孩其實很容易;
這兩篇文章的富養,
也絕對不是要嚇你,讓你不敢生小孩!
是想讓大家知道,
養育小孩究竟有哪些花費,
提早知道並加以規劃。
 
養育小孩,
最重要的絕對不是金錢的給予,
而是了解孩子的需要,
適性的栽培。
如果您自認為能成為好父母,
請記得

少了陪伴,再好都不存在!

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的成長,
遠比物質需求來得重要。
 
以上是參考身邊朋友
及網路資料所預估的費用,
如有與您認知不同,
或不妥之處還請給予建議,
主要還需依照家庭的需求自行調整規劃,
建議在孩子對數字有觀念後,
找他們一起討論規劃,
可以及早讓孩子有財務概念喔!
 

本文原發表於CMoney 2017-12-10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養小孩養到研究所,要花至少 500萬! 艾蜜莉從窮養與富養的「食衣住行育樂」一一算給你看!(上)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

以前常聽到養一個小孩要花五百萬,
也有文章說一輩子只能存到五百萬,
那如果養一個小孩不就這輩子都存不到錢了!?

養小孩可以窮養也可以富養,
窮養與富養這之間花費的差異在哪?
育兒預算又該如何規劃?
我們就來好好了解一下吧。

以下我們分成七個階段,分別為:

一、懷孕到出生(10個月)

二、0歲-3歲 嬰兒時期(三年)

三、4歲-6歲 幼兒時期(三年)

四、7歲-12歲 小學時期(六年)

五、13歲-15歲 中學時期(三年)

六、16歲-18歲 高中職時期(三年)

七、19歲-22歲 大學時期(四年)

預計 23年左右。

養育費用大致分別為:

簡單養育方式、精緻養育方式、豪華養育方式,

精簡養育方式的部分,
暫不考慮低收入戶等其他補助費用,
精緻養育方式我們盡量參考,
一般小康家庭為主,
豪華養育方式只是據我所知較高的花費,
當然有更奢華的養育方式,
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範圍了。

一、懷孕到出生(10個月)

這裡主要規劃孕期相關檢查費用,
以及坐月子和彌月禮的部分,
小孩的相關用品,
有些雖然會在懷孕時開始準備,
其實只要準備基本的生產包和月子包即可,
因為小孩出生的哺餵方式,
以及親友會贈送的彌月禮無法預估,
因此大部分用品可以等到確定再添購。

A、產前檢查費用

主要有基本的例行性的產檢約14次,
額外檢查如早期唐氏、高層次超音波等,
依需求有些孕婦必須要做羊膜穿刺,
或有些診所有基因等其他各類檢查。

B、其他醫療費用

超音波並非每次產檢都有,
有時候只有聽心音,
因此如果每次都照超音波還會有額外費用,
又或者胎兒比較不穩定,
進出醫院的次數相對也會較頻繁,
甚至需要住院,
那這筆費用將會比較高。

C、生產費用

這部分真的有點靠運氣,
自然產基本上比剖腹產費用較低,
但選擇不同的接生醫院,
影響其實最大,
另外新生兒的檢查項目多寡,
費用也會有所差異。

在大醫院自然產及新生兒產檢,
費用最低可以一萬元以內,
但在診所自然產及新生兒檢查,
費用可能高達5萬元以上。

在大醫院剖腹產及新生兒產檢,
費用最低可以四萬元以內,
但在診所自然產及新生兒檢查,
費用可能更高達12萬元以上。

▼生產方式 (含新生兒基本檢查費用)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D、坐月子

影響坐月子的費用,
主要是小孩給誰帶?
以及月子餐吃什麼?
如果有媽媽幫忙坐月子和煮月子餐,
費用會最精簡。

再來是在家坐月子,
額外訂月子餐。
又或者請月婆到家幫忙,
費用大概會落在3萬到10萬
如果住月子中心,
依照區域不同價差很大,
可以選擇醫院附設的月子中心,
費用相對會較低。

▼坐月子方式 (以台北市為例) 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E、彌月禮

預算低可以請家人煮油飯,
簡單分送親友,
女生請家人製作糕點的可能性較低,
可以訂傳統中式蛋糕,
會比西式精緻餅乾便宜。

▼懷孕到出生(10個月)相關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二、0歲-3歲 嬰兒時期(三年)

嬰兒時期有很多都是過渡時期的日用品,
是必需品但使用時間不長,
如果剛好有長輩或親友給恩典牌,
其實基本上花不到什麼錢,
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
以及其他醫療費用等,
簡單設定出預算。

A、食

這個階段都喝母奶,
副食品自行料理,
費用最低。
如果喝奶粉,副食品網路訂購,
一歲之後仍需要外食,
費用就會較高。

B、衣

有恩典牌幾乎無須花費,
若是都要自行購買,
甚至選擇名牌,
那花費會高出許多。

C、住/行

這裡住指的是嬰兒床、寢具,
行則例如推車、安全座椅等,
如同衣服一樣,
有恩典牌幾乎無須花費,
如果自行購買價差也很大。

D、育/樂

有長輩幫忙帶,
夫妻雙方都出去工作,
這方面的支出就會比較低。
如果沒有外援,
通常不是其中一方自己帶就是托嬰,
如果站在金錢的角度,
必須衡量托嬰費,
與自己的薪水哪個比較多。

托嬰的管道有到保母家、到府保母、公托與私托,
除了管道不同,
地區不同費用也有所差異,
基本上送到保母家或公托比較便宜,
大約一個月九千到一萬六,
最貴的是到府保母,
一天八小時計的話,
每個月可能就要五萬元以上。

小孩的娛樂其實可以很省錢,
出去玩選擇到公園或是親子館,
書籍或影音教具可以到圖書館借,
玩具在物資交流中心借,
這樣幾乎沒有花費。
但是如果選擇到親子餐廳和營利的親子館,
或是帶寶寶上淺能開發等課程,
那花費就會很高,
一堂課三百到一千二以上。

▼托嬰方式 (以台北市 日托為例) 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E、其他費用

最大花費應該是尿布、濕紙巾等,
尿布最便宜可以一片3、4元,
最貴可以到12元以上,
但有些父母會選擇布尿布,
雖然一開始費用較高,
但隨著使用時間較長,
費用花費也會相對較少,
但是新生兒一開始排泄次數較頻繁,
比較不建議使用。

另外還有醫藥費,
基本上疫苗有些有公費補助,
有些則必須自費,
差異比較大的是疾病的部分,
如果送托或是有大寶上學,
小孩生病的機率通常比較高,
如果不幸有罕見疾病,
費用更是無法預估。

▼0歲-3歲 嬰兒時期(三年)相關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三、4歲-6歲 幼兒時期(三年)

這階段影響最大的花費,
主要在教育的部分。

A、食

如果都是自己煮,
食材有長輩在種菜,
或是到傳統市場購買,
就會比較便宜,
如果選擇有機食材或是外食,
費用就會比較高。

B、衣

這時期仍有恩典牌最好,
沒有的話也可以在網站社團,
找甜甜價(很便宜)的二手衣,
這部分到國中階段都可以這麼做,
因為這時期的小孩,
衣服還是會隨著身高汰換。

C、住/行

這時期的小孩到長大,
寢具都與大人相同,
只需要簡單購買,
另外會開始讓小孩學騎腳踏車、溜冰等,
這就要看家長購買的配備多寡而定。

D、育/樂

這階段小孩可以選擇上幼兒園,
幼兒園主要分成公幼、非營利和私幼,
公幼和非營利的學費
每個月大概4千到9千左右,
比起私幼便宜許多,
因此在北部幾乎都要燒好香才讀得到,
年紀越小釋出名額越少。

私幼這部分範圍很廣,價差也很大,
主要分為全美語、半美語、
蒙特梭利或主題式教學,
費用也從每個月1萬5到5萬以上都有。

這階段衡量學費和延托費比自己薪水還高,
可以考慮自己帶,
如果擔心小孩沒有機會參與團體活動學習,
可以參加親子館的免費課程,
或是現在有很多自組的共學團,
只需要基本的費用,
家長也可以一起參與學習。

▼幼兒園 (以台北市為例) 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E、其他費用

這階段是小孩生病的高峰期,
其他花費可能落在醫藥費,
讀幼兒園更是容易互相傳染,
如果學校因此停課,
有可能家長要被迫請假,
而造成扣薪等等。

▼4歲-6歲 嬰兒時期(三年)相關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結論

▼懷孕到六歲(約七年)相關費用估算

(資料來源:自製圖表)
我們觀察目前三個階段的花費總計,
簡單的養育方式至少要30萬元左右,
豪華養育方式則高達400多萬元以上,
這部分差異非常大,
主要的在於,
小孩的日用品服飾等等,
如果可以承接其他小孩,
加上小孩有家人可以幫忙帶,
這樣花費就會很低,
否則這時期的日常用品汰換,
以及托育費用都非常的高。

下篇我們再繼續討論,
從國小到大學求學階段,
有那些花費,
又有哪些變通的方法,
可以降低費用。
 
 
本文原發表於CMoney 2017-12-10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增加財富的方法五花八門,改走哪條路呢?艾蜜莉告訴你,找對方法,提前達到財務自由不是夢!

財務自由有哪些方法呢?

我在24歲的時候,為了要達到「財務自由」這個目標,
評估過很多方法,而且剛開始並沒有預設,
一定要靠投資來賺錢。
 
所以我上網和看書瀏覽大量的資料,找尋各類可以賺錢或達到「財務自由」的方式。
後來歸納一下,增加財富的方法有幾種:
1、創業
2、工作
3、投資
4、其他(中樂透、結婚、繼承…等)
 
雖然有這麼多方法,
但我仍然要評估哪一些方法對我來說是「可行的」、「成功率高」的模式,
不然看的到、做不到,也等於沒有用啊!
 
 

其他:中樂透 機率跟被雷打到差不多

所以先說「其他」這個項目好了,
這個項目都屬於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項目。例如:中樂透。
 
美國有一群生活在貧窮線附近的人,
由於覺得人生沒有希望,幾乎不可能翻身,
所以他們會做一件事:定期買樂透,
而且每次簽注同一組「幸運號碼」。
 
有一些人用這個方法中了特獎,但重點是,
更多、更多人用這個方法做了一輩子,什麼都沒有。
 
嗯…好吧,至少他們一輩子都抱著希望,這也是好事,
但我如果把財務自由的希望,
放在中樂透這種機率像被雷打到一樣低的事務上,
要致富就只能依賴運氣和神的眷顧啊!

 

其他:少女的夢想 麻雀變鳳凰

再來說到繼承,我的父母親身體十分硬朗,
喜歡吃清淡食物和運動,作息也非常規律,
他們比我長壽的可能性非常高。
 
而且我並沒有含著金湯匙長大,
家境只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可能也無法靠著繼承致富。
 
而透過婚姻來取得財富或社經地位,
這件事情古今中外不停的在發生,
所以我並不會用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贊成或反對。
 
只是就事實上來說,艾蜜莉能成功執行這件事的機率不太高,
抱著灰姑娘夢,等著「麻雀變鳳凰」的女孩非常多啊!
 
既然上述的方法成功率都太低了,我們還是回到「人要靠自己-女兒當自強」路線好了。
 

創業:世界級的富豪 多是企業擁有者

富比世排行榜前幾名的富人,大部分都是以創業致富的。
 
從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
Facebook創辦人祖伯克..等,都是靠創業致富的。
連投資界的神話—股神巴菲特,
認真來說,他的身分除了投資人之外,
也是企業的擁有者。
 
台灣的富豪更不用說了,清一色都是創業者和企業擁有者。

(2012年富比世排行榜台灣前20大富人。淨值單位:億美元)
 
創業賺的是快錢,而且與投入初期的本金相比往往是暴利,
如果可以創立一個成功的事業系統,還可以傳承給後世。
 
創業成功的果實雖美,但成功率不高這件事讓很多人裹足不前。
而且艾蜜莉心裡並沒有好的創業idea,
也掌握不到成功的商業模式,所以最終沒有選擇以創業模式來致富。
 
但如果你的個性中有勇於冒險的成分、
失敗了也可以不屈不撓,堅持到底,
並且可以掌握到人性需求與市場脈動,
那麼這一條創業的「勇者之路」!
 

工作:勤奮工作也能財務自由?

是的,你沒有聽錯,工作也可以達成財務自由!
 
根據美國有一位叫做博恩‧崔西的人,
在他的網站發表的一份「擁有百萬美金的美國人如何達成財務自由」統計數據,
「工作」這個選項是除了「創業」(企業擁有者)之外,
達到財務自由人數第二多的辦法,大約10%的人透過這的方式致富。
 
這些人大多是公司的高階主管、擁有關鍵技術的重要員工,
他們透過股票、分紅等方式取得巨大的財富。
 
台灣早期經濟起飛,當時的科技新貴是人人稱羨的職務,
很多人搭上這筆風潮得到了很多股票與分紅。
 
現在很多年輕人會感嘆「時不我與」,
現在台灣的科技公司的成長都已經趨緩、毛利率低、
產業未持續升級加上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影響,
科技新貴的招牌已經逐漸不再那麼耀眼。
 
工作最重要的是「專業」能力,
只要有辦法具有「市場需要性」以及「稀少性」,
通常酬勞都會不差。
 
有名的律師、名醫,
或是萬中選一的運動員、藝術家、創作者、大明星,
甚至TOP業務員也能達到財務自由。
 
這個方法的可行性雖然比創業高,但對我來說卻仍然難如登天。
 
因為能成為律師、醫生、科技金童這些職業,
在台灣來說,通常是求學時期成績非常優秀的人,
又選擇這些含金量高的科系。
總之這條路我在學生時代就已經錯過。
 
而成為運動員、藝術家、創作者、大明星等,
需要特殊天分、也需要努力與一點機遇,
我考量自己在這方面的天分實數普通。
 
如果讀者有各方面的特殊天分,恭喜你,是萬中選一的幸運兒!
 

看來就只剩下投資這條路了

在上面的方法一個一個打叉叉之後,
最後就只剩下投資這條路,投資這條路仍然是困難重重,
傳說中有很多懷著掏金夢的人長期都是虧錢甚至破產,
另外投資工具那麼多,要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呢?
 
接下來課程,
告訴你如何投資、用什麼工具,
小資女也可以出頭天!
 
>>免費使用小資女艾蜜莉的算股秘訣:艾蜜莉定存股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4-12-31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想要「存股」到永遠,不如存安全穩健、風險相對低、能領股息的「ETF」! (連股神巴菲特都推薦)


ETF與股票比較的比較(製表:艾蜜莉)

自從我開始在網路分享自己的投資歷程後,
就一直有許多剛入門的股票投資人問我
「有沒有好的投資標的」?
我通常會推薦新手從投資 ETF 開始,
甚至是我自己的「艾蜜莉定存股」軟體觀察名單中,
也包含了不少的 ETF喔!

講到這裡,可能您會有疑惑到底什麼是 ETF呢?
簡單來說,ETF的英文全名是 Exchange-traded Funds,
字面上的翻譯就是「可被直接交易的基金」,
也就是 「指數股票型基金」。
但是,ETF雖然是基金,但卻可以像股票一樣在公開市場買賣,
不需透過傳統的申購手續,
還享有「交易彈性」、「手續費便宜」、
「安全穩健」等很多優點。

所以,我自己認為ETF是新手的入門好標的。

1.ETF的2種類型

ETF依照組成的成分不同,
可以分成現貨ETF、合成ETF這2種類型。
第一種現貨 ETF是直接投資於標的物指數之成分的股票,
像是投資台灣50 ETF(0050),
就等於投資台灣50家最具代表性及潛力的公司,
一次分散投資許多大型的權值股,
它的成份股包含台積電、鴻海、中華電等等。

合成 ETF則是不直接投資於標的物指數之成分的股票,
而是運用衍生性金融工具,如期貨、選擇權等等,
來交換契約等作為追蹤工具,
以複製或模擬指數報酬的 ETF。

 

2. ETF的三大優點 

投資ETF有三大優點:
風險較低、報酬佳、交易稅便宜。

風險較低

投資ETF不是單壓公司,若買股票的話,
只能選擇買一檔、一家公司,
但若您買進的是台灣50 ETF,
就等同於買進台灣前景看好的50家公司。
市場常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
因此,買ETF等於可以做到買不同股票來分散投資風險。

報酬佳

以2016年的銀行定存年息降到1到2%上下,
甚至一直有消息傳出全球進入「負利率」時代,
在銀行存錢可能再也領不到利息,
還要付給銀行「保管費」。
相較之下,ETF的報酬便大勝定存!
(以 0050 來舉例,
長期下來平均年化報酬率約在 5 % ~ 7 % 上下。)

交易稅便宜

在台灣買賣股票要繳手續費、交易稅兩種費用。
手續費部分都是0.1425%,
再根據卷商折扣多少而會有所不同。
交易稅的部分,一般股票是0.3%,而ETF卻只要0.1%

 

3.目前知名的ETF

目前台灣比較知名的除了前面一再舉例的元大台灣 50 (0050)之外,
還有由台股中市值排名第51到150,
這100家公司組成的元大中型100 (0051)、
從台灣最大的150間企業中,
選出預期現金殖利率最高的股票元大高股息 (0056)、
亞洲第一檔中國A股現貨ETF的富邦上證 (006205)、
追蹤標普500指數的元大S&P500 (00646)。
而全球比較知名的ETF有VT(全球股市股票ETF)、
VTI(美股股市ETF)、
BND(美國債券ETF)、
BNDX(國際債券ETF)。

 

4.ETF 的三種買賣策略

介紹完ETF之後,那麼ETF該怎麼投資呢?
簡單來說,ETF有以下3種基本的買賣策略,
它們都各有優缺點,
各位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資金規模以及個性的方法!

策略一:單筆買進

單筆買進的策略是不用選時間、不管大盤或價格的高低,
把錢全部投入 ETF,並持有到永遠。
以單筆買進 0050 的年化報酬率,
大約有1.73 %到12.92 %。
這種策略適合初學者,或是不會選股、沒時間研究投資者。
方法簡單,長期持有下來,還可取得比定存高的報酬。
但缺點是報酬率會隨著買入的時間點而有不同,
大盤相對高點時投入資金,報酬率較低。

策略二:定期定額

大部分的新手或小資族,沒有辦法一次拿出大筆資金買入ETF
,因此可以改成像每個月存錢一樣買進ETF。
舉例來說,可以分成每個月存一萬,
等存到錢夠了再買進一張ETF,
或是可以用買零股購買。

定期定額的購買策略,以 0050 來舉例,
長期下來平均年化報酬率約在 5 % ~ 7 % 上下。
定期定額的策略是成本高的時候也買、成本低的時候也買。
長期下來,平均價落在中間,定期定額的平均報酬率比較穩定,
不像單筆投入策略一樣,受投入時間點的巨大影響。
不過要特別提醒,定期定額時,
如果遇到大盤腰斬的大型股災,就要忍受帳面損失不斷的擴大。
而且還要持續的越跌越買,這對人性來說是個大考驗!
只要能不恐懼、持續執行策略,股災後股價就會回升。

策略三:低買高賣

低買高賣策略是指在相對低檔區分批買,
並在相對低檔區分批賣。
以 0050舉例,2009年1月時,0050曾出現 30 元左右的價格,
而2011年1月最高價63元,計算下來不含股息,
兩年的累積報酬率最高超過 100 %!

不過,當然沒有人能買在最低、賣在最高。
該如何找到長線相對低檔區,還是有一些參考方法:
用台股大盤的淨值比區間河流圖、殖利率區間河流圖、
本益比區間河流圖、歷年股價河流圖、巴菲特指標等等,
用幾種方法交叉去看,就能找到交集的長線相對低點。
不過,低買高賣的缺點,就是等待的時間超久,
適合有耐心且懂得找出相對低檔的投資人!

其實,

我一直認為

真正的「定存股」其實是「ETF」!

因為真的要「存股」到永遠,只存單一股票總是比較有風險……
不如存風險相對低的ETF,還能領股息,
而且連股神巴菲特都推薦投資人買 ETF呢!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7-9-27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