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共宅房,真的好嗎?用數字算給你看-買房VS租房!


( 圖片來源 : 原神出版社 )

 

最近 台北市長 柯文哲 引發了 1 個抗議事件,
這裡面有很多值得探討和學習的空間,
Emily也把事情的始末整理成以下的懶人包。
趕緊來看看吧…
 

捷運聯開宅的爭議

1. 柯P 推出 首批青年人公營住宅

(柯P) 為了兌現 8 年 5 萬戶公營住宅承諾,
首批推出龍山寺站、港墘站、台北橋站及新店小碧潭站,
共 4 處 570 戶的「聯開宅」,
權狀面積為 10 至 37 坪,
租金喊出最低 6800 元起。
此次公營住宅(又稱聯開宅)的申請資格如下:
1.年齡在 20 歲 ~ 45 歲之間。
2.在台北市設籍或就學、就業。
3.本人、配偶戶籍內的直系親屬皆無自有住宅。
4.單身每月薪水不能超過 5 萬 1779 元 ;若為家庭則年收入需低於 119 萬元。
圖說 : 台北橋站公營住宅大樓環境實景。


( 圖片來源 : 卡提諾論壇 )

2. 預估租金遠低於市價  引發原住戶不滿

此案一出引起部分住戶強烈抗議,
事情鬧的沸沸揚揚,
原住戶不滿的原因有 3 :
(1) 擔心拉低住戶品質並造成治安問題 ( 阿??)
(2) 擔心助漲 共產主義 以及 青年不勞而獲 的概念 ( 啥邏輯??)
(3) 不滿房價及租金報酬率可能會受到影響 ( 這才是 正解 )
圖說 : 柯P的公營住宅政策,遭部分住戶抗議。


圖說 : 台北橋站帶頭抗議的住戶之一陳小姐,
表示捷運公共宅會讓老百姓有不用努力很快可以住進精華區的疑慮。



( 圖片來源 : TVBS 新聞台 )

3. 與原住戶協商後,首年租金提高到市價 85 折

政治其實是協商的藝術,
所以參考原住戶與各方意見之後,
柯P和市府團隊最後租金定價如下表。
不過很多年輕人看了最後的租金定價之後,
卻覺得:「雖然聯開宅交通便利、屋況好,
但 首年 85 折的租金和附近租金行情相比,
也已經不算太便宜了….」
圖說 : 柯P推出的首波聯開宅最後租金定案。


( 圖片來源 : 蘋果日報 )

4. PTT 鄉民踢爆帶頭抗議住戶的真實身分為 房仲業者

之後事情又峰迴路轉,
有 PTT 鄉民在網路上爆料:「抗議者多是 炒房客 及 房仲 。」
也有原住戶出來說:
「其實自住者根本不用在意房價與租金,
那是投資客…,
自住的人比較在意,
政府是否有把住家附近的環境規劃建設得更好、更便利。」
圖說 :  PTT 鄉民爆八掛,台北橋站帶頭抗議之陳小姐其實是房仲店長。



( 圖片來源 : 卡提諾論壇 )

用 正面 的方式看待生活的難題

並想出 更好 的解決方案

我覺得這件事扯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觀念,
所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不過如果我們只是心懷不滿的謾罵、抱怨,
除了讓自己出氣並加深社會對立之外,
對自己也沒有任何正向的改變。
所以如果環境暫時是這樣的,
我們不如抱持正面的想法,
利用這個案例來想想以下 2 件 事情:
1. 到底 房價 或 租金 多少才合理呢?
2. 正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到底 房價 或 房租 多少才合理呢?

1.看「租金所得比」,評估適合的房屋租金:

房租要低於月收入的 1 / 3 較為適宜

一般而言,房租最好在總收入的 1/3 以下(月低越好),
也就是租金所得比 1:3 
這樣扣掉其他食、衣、行、育…等必要費用之後,
我們才有機會有剩餘的錢可以投資,
並提早準備退休金。
雖然每個人的收入差距很大,
但據行政院主計處 2014 年的統計,
22歲~44歲的青壯年人口的「每月主要工作之收入」平均為 35695 元。
「每月主要工作之收入」表示不包含副業、兼職、分紅等收入,
除非在前景、福利好的公司工作,
不然一般人除了每個月主要工作的收入之外,
獎金和分紅也不多。


( 資料來源 : 主計處 )
假設一個小家庭夫妻 2 人收入都是 35695 元
家庭月收入為 35695 * 2 = 71390 元
依「房租最好在總收入的 1/3 以下」這個原則來說,
多數青年夫妻每月可支出房租是 23797 元以下
和柯P的捷運聯開宅「2房」房型,
第 2 年起的房租差不多 (但比第 1 年貴)。
而如果想要省下更多錢的人,
或是想要更大的生活空間,
則可以找找離捷運遠一些,
或是屋齡狀況條件沒那麼好的老公寓。
圖說 : 聯開宅權狀面積為 10 ~ 37 坪,但主建物的實際面積只有 5 ~ 21 坪之間,空間不大。

2.看「房價所得比」,了解適合買的房屋總價:

房價要是所得 10 倍以下,買屋才無負擔

房價所得比是評估房價是否合理的好方法,
例如房價所得比為 「20」,
代表1個人(家庭)要不吃不喝工作20年,
才能換得 1 間房子,
根據全世界城市的長期平均,
通常房價所得比 10 倍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數據。
所以若根據主計處的統計數據台灣平均工作月收入為  35695 元 ,
這樣家庭工作年收入為 85 萬 6680 元,
假設加上各種獎金家庭年收入接近 100 萬,
那麼大家買的起、適合買的房屋總價,
平均落在 1000 萬左右 (100 * 10=1000) 。
總價 1000 萬以下的房子在大台北地區很難找,
若以新聞中的台北橋站,權狀 34 坪的房子,
每坪價格要在 30 萬以下,
與該案目前實價登錄落點每坪 58~62 萬落差很大,
代表目前房價溢價約 2 倍!
圖說:台灣的房價所得比一直都偏高,
去年江揆喊出要將大台北房價所得比壓到 10 倍以下,但並未成功。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3. 看「租金報酬率」,了解房地產現在還值不值得投資

租金報酬率 至少要 高於 4% 才值得投資

租金報酬率的意思是:買一間房子來出租,
每年可以有幾 % 的報酬率,
通常扣除一切的費用(修繕、房屋稅、地價稅..等)之後,
還要至少拿到 4% 的租金報酬率
這筆投資才合理。
而台灣的租金報酬率在世界主要城市來說算是很低的,
這就表示現在租屋比買屋划算很多,
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租金房價比,
台灣居然排名第一,
表示台灣房價目前非常貴、
不適合買進收取租金收益!
圖說:租金房價比是租金報酬率的倒數,
台灣的租金房價比為 64 年,表示租金報酬率僅 1.56%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結論:面對高房價的應對之道

以上只是以大部分人的平均數來計算,
實際上每個人的收入不同,居住地不同,
所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形做一下調整。
不過不管從「房價所得比」、「租金所得比」,
或是「租金報酬率」來看,
台灣(尤其大台北地區)的房價都在一個
讓大部分的年輕人負擔不起,
也讓置產租屋的房東也不划算的超級高價區!
因此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以租代買」
而每月租金和每月貸款金額之間的差距,
要是能善加利用來投資,
就可以在未來創造出巨大的收益,
不僅在20年後一樣能全額買下房子,
還有多餘的資金可以運用!
圖說:下圖是擷取自 「怪老子-購屋好還是買屋好EXCEL表」
以買 1000 萬總價的房子 和 每月付 2萬4千元 租金來比較,
可以看出選租屋方案,不僅在20年後一樣能全額買下房子,
還會多了 620 萬以上現金。
( 620 萬投入股票中,假設殖利率 6.5%,每年可多領 40.3 萬)



( 檔案來源:怪老子 )
下載EXCEL檔案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3-11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業務員說「儲蓄險」的利息比「定存」高,這是真的嗎?!(內附「儲蓄險的實際報酬率」 EXCEL )


(圖片為艾蜜莉,非下方文章中的 A 小姐)
 

買「儲蓄險」真的有比「定存」好嗎?

朋友 A 小姐是一位漂亮的都市粉領,
雖然收入高又穩定,
但由於喜歡買名牌的衣服,
每年也要出國玩好幾次….
在這樣的消費模式下,
成為「月光族」也不意外了。
 
我每次和她吃飯,
總會跟她聊聊理財規劃,
並勸她要存錢。
沒想到這次見面,
我長久以來的「洗腦」居然生效了,
因為 A 小姐告訴我說,
她開始「理財」了呢!
 
不過細問之下,
我才發現 A 小姐所說的「理財」原來是買了「儲蓄險」。
她開心的跟我分享:
「業務員說這個儲蓄險每年只要繳 16 萬 2800 元,
繳滿 6 年可以 1 次領回 100 萬,
利息比存在銀行好。
而且更棒的是還兼有保險的功能,
如果意外死亡或重殘,也會賠 100 萬!」
 
(贊助商連結…)
 
 
 

儲蓄險的實際利率到底是多少?

聽 A 小姐說這個儲蓄險的利率比銀行高之後,
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所以一回家馬上打開 EXCEL 來試算。
 
一算之下果然發現,
這個儲蓄險保單的年利率只有「0.67 %」,
並沒有比銀行的定存利率(  1.4 % )高啊!
 
▼ 文章最下方網址可下載「儲蓄險的實際報酬率 Excel 」
花 10 秒鐘在金黃色的格子輸入「每年應繳保費」,
和「期滿領回金額」2 項資料後,
就能知道儲蓄險的「年化報酬率」(下圖圈起來的地方)。
下次聽到別人推銷「高利率」的儲蓄險,
就可以自己動手算算看是不是真的囉!

 

直接買儲蓄險比較好?

還是做「儲蓄+保險」更好?

或許有人會覺得,
儲蓄險的利率比銀行定存低一點也沒有關係,
因為儲蓄險還有「保險」的功能啊!
 
關於這一點,

我們可以這樣想:「儲蓄險 = 儲蓄 + 保險」,

所以來比較看看,
到底是直接買「儲蓄險」比較划算,
還是分開做「儲蓄 + 定期壽險」比較划算?

註: A 小姐為 30 歲的女性。
表中的定存利率與 1 年期壽險價格,
為參考台灣銀行以及台銀人壽 2015 年資料,
實質上的利率及保費可能隨著時間和保險公司的不同而略有浮動。
 

哇!原來買儲蓄險,

反而少賺了 6 千多塊!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
其實 A 小姐選擇「銀行定存 + 定期壽險」比較划算。
 
同樣是每年存 16 萬 2800 元;
同樣是有 100 萬的壽險保障,
分開做「銀行定存」和「壽險」,
6 年後反而比直接買「儲蓄險」多了 6293 元!
 
 

結論

有時候,某些儲蓄險的利率反而「低於」銀行定存,

而且儲蓄和保險分開來做,比直接買儲蓄險賺更多

 
與其相信業務員的行銷話術,
不如自己動手算一算就知道了。
 
不過以A小姐來說,我倒不認為她要因此去解約,
最重要的原因是:
儲蓄險中途解約會損失一大筆解約金!
這樣反而更不划算。
 
而且仔細想想以 A 小姐的個性,
要她自動存錢(定存),
很可能又會在不知不覺間的把錢花光了,
所以用儲蓄險來強迫儲蓄,或許對她來說更能把錢存下來吧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3-11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現在適合開始定期定額買台灣 50 ETF嗎?


(圖片來源)
 

平均報酬率 7 % 的懶人投資法

我在一場演講中說到:
「如果能每個月存 1 萬 (每年12萬),
並以每年 7 % 的報酬率複利,
35 年後就會有 1 筆超過 1600 萬的退休金!
而平均每年 7 % 的報酬率也不會太難達到,
長期買大範圍的 ETF (例如:台灣50 ETF 或 VT ) 就可以了!」
 
會後有一位年輕人問我說:
「我想知道更詳細的做法:
您建議我現在開始買 2 張 0050 來投資,
是這個意思嗎?」
 
 
 

實務上,

我不建議新手現在開始定期定額

長期投資 ETF 成功率很高,
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存錢存錢,
每存到可以買進一張 0050 的錢時就買入,
長期持續買 ,
不用選股也不用選買進時機。
 
不過在實務上,
我卻不一定建議投資新手現在馬上去買ETF或基金。
為什麼呢?
 

我的第 1 次投資經驗:

全球股票型基金

和大家分享我一個 2007 年投資基金的經驗。
那個時候我還是投資菜鳥,
所以打算先從基金下手。
 
在做了一堆功課後,
選了「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股票收益」這支基金,
並開始定期定額投資。
 
這是大公司發行的基金,
可以避免因為基金規模太小而被清算,
投資的範圍是全世界,
這樣可以避免單一國家、單一產業的風險,
我還去看了它持有的股票,
大部分是像法國電信、輝瑞藥廠這樣的大公司。
 
2007 年初開始,
世界的股市都進入了大多頭時期,
我扣款扣了一整年,
每個月我都很期待可以看到基金的淨值一點一點的上升。
 
 

從大盤高檔區開始扣款,

買了一年卻沒賺到什麼

不過 2007 / 10之後卻急轉向下,
到了年末居然跌回了年初的起漲點。
於是我在 2008 年初把基金贖回了,
扣掉手續費之後不賺不賠出場。
 

股災來臨前如果沒賣掉,淨值會腰斬

也多虧了2008 年初有贖回,
不然不久之後,
我會遇到更嚴峻的考驗 –「2008金融風暴」股災。
股災時很多基金、ETF的淨值都從高點跌到腰斬,
有的甚至跌到腰斬再腰斬。
 

雖然長期投資還是會賺,

但很少人能忍耐過 5 年

雖然以長期的眼光來看,
如果意志堅定的扣款,
經歷股災可以買到更多便宜的單位降低成本,
而且等到 2010 年後就回本了。
不過這一段 5 年的震撼教育,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撐過的,
那時和我同時期買基金的朋友,
就在股災期間恐慌性停損,
無法貫徹長期投資的理念。
 
 

結論

這就是我不建議投資新手,
選在目前台股接近 9000 點的時候,
開始「長期投資」0050 的原因。
 
現在開始定期定額買進大範圍 ETF、基金,
以超長期的眼光來說,
取得 7 % 左右報酬率的機會很大,
但前提是要先通過「火盃的考驗」。
 
比較好的做法,
是至少等到平均價格再開始買進,
(以 0050 來說大約是 50 元 以下)
 
這樣雖然股災的時候仍然會有一段跌幅,
但比從山頂往下攤平心理壓力小多了,
也讓長期投資更容易成功!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3-18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買錯房子,你會窮一輩子!(內附「買房VS租房比較EXCEL」)


(圖片來源:圓神出版社)
 

租房子≠魯蛇

「老公,你會覺得我們沒買房子是魯蛇嗎?」
我一邊逛著網路討論區看著鄉民之間火紅的討論,一邊問他。
 
「當然不會呀!」
聽到我的發問,老公 Ben 啞然失笑,
隨即氣定神閒地回答:「現在根本不適合買房子。」
 
然後他拿出一張紙和一隻筆,
畫了一個表格,分別列出了「買房」和「租房」 2 個選項:

▲先列出 2 個方案的優缺再去思考細項。
例如在台灣「年紀大可能會不好租房子」,
但放眼國際,如歐美人士會選擇退休到東南亞國家 longstay 養老,
EX:泰國曼谷也是進步的大都市,而且物價約台灣的 1/2。
 

買房子的優缺點

接下來 Ben 慢條斯理的跟我解釋:
 
「如果是自住的房子,
『房屋未來可能增值』這點其實不太重要,
因為自住的房子就算是增值,
也只是『紙上富貴』罷了,
想實現獲利就必須賣房,
但賣房子後如果又想買其他房子來住,
其他的房子也變貴了,
這樣根本沒賺到啊!
 
更何況誰說房子一定會永遠增值,
翻開世界各國的房價史,
就會發現『房價長期只漲不跌』只是一句神話…
 

▲1969 ~ 2007 年日本不動產指數。
平均所得高於台灣的日本,
從 1990 年地產泡沫化之後房價摔落到原價格的 1 / 4。
近年房地產雖有回升一些,但離泡沫高點仍然非常遙遠。
 
所以買房子的主要優點就剩下 2 個:
一個是自己內在心靈的滿足感,
買自己的房子比較有『安定』和『家的感覺』;
一個是社會的眼光,
有房子的人好像比較容易讓人感覺是『成功人士』。
 
但現在買房子的房價非常貴,
尤其是台北市,
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
很少年輕人買得起。
 
這一次台南大地震之後,
大家也開始關心『土壤液化』的問題。
如果繳了 20、30 年的房貸,
碰到地震或其他天災,
就算是生命無虞,
財產上也會有重大的損失!」
 
 
 

租房子好嗎?

上一輩的人有時覺得租房子會被房東趕,
要有自己的房子才心安,
是因為那時候台灣人口和經濟都在起飛,
房子的需求量大,
但台灣目前各大都市的空屋率都不低,
加上「老齡化」、「少子化」的發生,
未來這種情形將不復見。
 
另外,人生的各階段所需要的房子都可能不一樣,
我們未來也可能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工作,
此時要變賣不動產,
通常需要一段時間,
也不能保證賣出時一定不會虧損,
以租代買可以保有靈活性。
 
而且如果是會投資的人,
也可以利用目前租房省下的差額來投資,
經過時間的複利之後,
收穫將非常可觀!
 
 

買房、不買房到底差多少?

實際動手算算看!

聽他這樣解釋,
我突然很感興趣,
如果買房和租房最大的差別是在「心靈的滿足感」
(不管是內在或外在),
那麼為了要滿足這種心靈的感覺,
我們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呢?
 
於是我就使用 EXCEL 試算。
以我們目前居住的地區,
30 坪的房子每個月房租大要 32850 元,
而同樣大小的房子,
用買的則要付 1769 萬 4000 元。
 
▼文章最下方有 EXCEL下載網址,
可以下載後按照個人情形修改上方金黃色格子的數據試算。

PS:1.每坪租金和每坪單價數據,
取自 內政部實價登錄網站 (台北市中正區 / 2016 年 1~3 月平均值)。
2.貸款利率取自台銀 2016 / 2 / 24 一段式利率。
 

租房+投資,
20年後竟比買房多存 3500 萬!

如果以 20 年、3 成頭期款、一段式的房貸 2.264 %來計算,
本息平均攤還每個月要繳房貸 64218 元,
和房租差價 31368 元,
而如果把房子頭期款和每個月的差額,
拿來投資在 7 % 年化報酬率的標的上,
20年下來,租屋竟然會多賺 3597 萬 2418 元!
 
這個數字實在高到超乎我的想像。
所以不要說我們目前負擔不起這麼高的房貸,
就算負擔的起,
買這種房子仍然是不智的選擇!
 
PS:長期投資大範圍指數 ETF,
(如台灣50 ETF,或美國的 VT )
經回測,平均年化報酬率約 7 % 上下。
 
 

不買房,你會有更好的選擇!

或許還是有人覺得應該提早買房子,
因為繳房貸就算很辛苦,
20 年下來總歸是擁有自己的房子,
而繳房租給房東,繳再久房子都不是自己的。
 

不買房可以提早財務自由,

更可以永遠住新房子!

關於這一點,
可以這樣想:以上面的例子來說,
以租代買加上投資,
20 年下來會多賺 3597 萬 2418 元,
這筆錢放在 7 % 收益的投資標的上,
每年有 251 萬 8069 元的現金流,
用來付一年 39 萬 4200 元的房租綽綽有餘,
還多出 200 多萬元現金,
可以提早過財富自由的生活!
 
所以要是真的有錢可以買這麼貴的房子,
仍然不如用租的。
若能永遠租(住)下去,
跟擁有這棟房子又有什麼不同?
房子 50 年之後會老舊到不堪使用,
但擁有現金流則永遠可以住(租)在新房子中,比買更好!
 
▼ 亞洲各國租金房價比(圖片來源 Global Property Guide)。
每個時期、每個城市的房價都不同,
或許我所在的區域「租金房價比」特別的扭曲,
在全世界的大城市中痛苦指數是排前幾名的。
 

 

結論

如果年輕的時候就背負了過重的房貸,
等於人生最精華的 20、30 年都在幫建商打工了。
而且最可怕的還不是損失錢財,
而是失去夢想與人生。
 
原本可以花錢去學技能、努力充實自己,
去創業、去冒險、去投資、去自我實現…
但卻因為背負過重的房貸,
就算現在的工作根本不適合自己,
痛苦不堪也不能離職,
因為房貸每個月都要繳啊!
 
註:
1.本文的重點,並非要鼓吹「永遠不買房子」,
而是引導大家理性思考自己選擇”買房與租房”2個方案的理由,
並透過 EXCEL 實際計算對自己最有利的情形,
若「租屋+投資」效益大,則選擇租屋,
而若有一天每月房租和每月房貸差不多,則考慮買房。
 
2.房價會漲,那房租會漲嗎?
近幾年房價漲很多,但租金卻漲不多,
因為租金還是和「薪資」比較相關,
在台灣的薪資幾乎10 幾年「凍漲」的情況之下,
租金也無法大幅攀升。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3-25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誰說大盤下跌 1%「反向 ETF」 就會漲 1 % ? 1 分鐘破除「反向ETF」的 4 大迷思..

台股上萬點呼聲高

要期待大盤創新高?還是要居高思危?

國際股市屢屢創新高,
台灣的加權股價指數也在 2 / 25 新春開紅盤的隔天逼近 9700 點,
投資人期待台股跟上國際股市一起「創新高」的心情也越來越濃烈!
 
但在此時,卻有另外一部分老經驗的投資人開始擔憂,
台股每次的「天險」似乎都在 1 萬點上下?!
現在是不是反而要開始「居高思危」了呢?
 
而更積極的投資人可能會想:
既然從歷史記錄來看目前是相對高檔區,
那「放空大盤」是否有利可圖呢?
 

放空大盤的方法–

可用台指期貨、台指選擇權,或是台灣 50 ETF

「大盤」或「加權股價指數」是台股所有上市櫃公司的集合體,
因此想複製大盤績效的人多用:
台指期貨、台指選擇權,或是台灣 50 ETF 來模擬大盤漲跌,
走勢也十分相近。
(註:台灣 50 ETF 是追蹤台灣 50 指數而非加權股價指數,但走勢有 95% 左右的連動)
 
不過,台指期貨和台指選擇權這兩個衍伸性金融商品,
槓桿高又有到期價值歸零的危險,
因此保守的投資者多以「台灣 50 ETF」為主要標的。
 
(延伸閱讀: 1 分鐘了解ETF )
 

直接放空台灣50 ETF會遇到的 3 個問題

台灣 50 ETF 和一般股票一樣可以做多也可以放空,
不過若想要放空台灣 50,
可能會遇到 3 個問題:
 

1.券源不足

根據我實際放空過台灣 50 ETF 的經驗,
它的券源非常少,
因此經常有想空卻沒有券
看的到卻空不到的窘境。
 

2.被軋空的風險

做多台灣 50 ETF 是一個不錯的長期投資方法,
方法簡單、風險低、報酬率比定存高。
 
但是「放空」台灣 50 ETF 就不同了,
就算從歷史上來看,現在大盤在相對高點,
下跌的時間點卻無法預估
過去有很多知名的國際對沖基金,
雖然看準某標的價格即將泡沫化、將來會大跌,
但放空的結果卻被軋空而破產….
看法對但時間點不對也是危險!
 

3.融券強制回補

台灣 50 ETF 和一般股票一樣會發股利,
因此做空的投資人在特定的時間就需要融券回補,
也就是做多的投資人沒有到期風險、但做空的人卻有
無法一直長線放空是致命傷!
 
 

想放空,利用反向ETF 比較好嗎?

台灣50 的反向ETF — T50反1 (00632R)

由於放空台灣50 有一些執行上的風險與難處,
因此元大寶來投信在 2014 年 11 月,
推出第 1 檔與台灣50 指數相關的「反向 ETF」–
T50反1  (代號 00632R)
全名為: 台灣50 單日反向 1 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買進持有就有放空台灣50 指數(或大盤)的效果!
 
所以「T50 反1 ETF」 ,
顧名思義就是績效會和「台灣50 ETF」 剛好相反。
例如:今天台灣50 ETF 跌了 1 %,
理論上T50 反1 ETF 的也會漲 1 %左右。
 

T50 反1 ( 00632R )的買賣方式、

交易稅和手續費

T50 反1 ETF 的買賣方式很簡便,
和買賣台股的方式完全相同,
只要透過券商營業員或軟體下單就可以了。
另外在手續費以及交易稅的部分,
手續費的部分都是 0.1425 % (有時依據開戶券商不同會提供不同折扣),
但說到交易稅,一般股票是 0.3% ,
台灣50 ETF」 和 「T50反1 ETF」卻只要 0.1% !
 
不過,買賣方式雖簡易、交易稅也便宜,
但 「T50 反1 ETF」卻有一定的風險,
因此主管機關設下了以下可購買者的條件:
需符合以下條件之 1 才可申購:
 
1. 已開立信用交易帳戶;
2. 最近 1 年內委託買賣認購(售)權證成交達 10 筆(含)以上;
3. 最近 1 年內委託買賣臺灣期貨交易所上市之期貨交易契約成交達 10 筆(含)以上;
 
另外,投資人初次購買時還要簽具「風險預告書」
 

反向ETF 的 4 大風險

T50 反1 ETF」 到底是怎麼追蹤台灣50 指數,
做出相反的績效呢?
由於它並不是「現貨ETF」( EX: 台灣50 ETF ),
所以不是靠買賣實體標的(股票) 的方式來追蹤指數,
而是以「期貨」、「交換合約」…等方式來合成類似效果。
 
那這樣會有什麼風險呢?
 

1. 因追蹤機制而衍伸的績效誤差

首先由於不是直接持有 / 放空 股票,
因此有追蹤上的誤差,
漲跌幅不一定與原有指數完全相同。
 

2.衍伸性金融商品的內含風險

再來,雖然 T50 反1 ETF
表面上讓投資人避開了一年一度融券放空回補的風險,
可是實質上該 ETF 卻在「放空期貨」這個風險性高的衍伸性金融商品,
只是由基金經理人幫投資人執行這些動作罷了,
因此放空期貨所會產生的風險和頻繁買賣費用,
都會內含在放空 ETF 中,減低淨值,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3.多層信用風險

投資人持有「反向 ETF」,
反向 ETF又持有「期貨和附買回債券」(如下圖),
一層又一層….
這其中如果任何一個標的的發行機構出現信用問題,
都可能牽連到「反向 ETF」的績效,
EX:發行「附買回債券」的機構發生信用風險而倒閉,
最糟糕的結果會讓「反向 ETF」投資人血本無歸!
 
圖說:T50 反1 ETF 並非以買賣、放空股票模式模擬台灣50績效,而是用期貨和附買回債券…等工具。

(資料來源:證交所、元大寶來投信)
 

4. 漲跌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大盤今天跌 10% 明天再漲 10%,投資人應該是不賺不賠吧?!」
「『放空台灣50 ETF』和「買進1支T50 反1 ETF』報酬率應該相同吧?!
「只要大盤下跌,反向 ETF 的績效就是正數吧?!」
 
如果對以上 3 個問題,你的答案都是「yes!」
那表示還不了解反向 ETF !
 
我們來看以下實例:
假設某ETF的價格原本是 10 元,
第 1 天跌 10% 、第 2 天再漲 10 %,
那麼第 1 天、第 2 天、第 3 天的價格,
分別為: 10 元、 9 元、 9.9 元,
則:
(1)買進原 ETF ( 1 倍正向) 的投資人賠了 0.1 元( 10  –  9.9 = 0.1)
(2)放空原 ETF ( 1 倍正向) 的投資人賺了 0.1 元( 10 元放空、 9.9 元回補賺 0.1 元)
(3)買進反向 ETF 的投資人賠了0.1 元( 10 – 9.9 = 0.1)
 
而之所以放空 ETF「賺錢」,買進「反向 ETF」卻賠錢,
是因為:
「反向 ETF」的反向只是和「當日」的走勢反向,
所以「長期來說」,績效卻不一定與原本的 ETF 反向!
 
圖說:買ETF也賠、買反向ETF也賠,有沒有搞錯@@….

 

其他的合成 ETF

除了 T50 反1 之外,
台灣還有發行另外一檔反向ETF–「上證反」( 00634R )
這是追蹤陸股績效的「 FB 上證 (006205)」的反向ETF 。
 
另外,在這波台股的大行情中,
如果不是屬於「居高思危」的族群,
而是對台股創新高有強烈信心的人,
也有 2 倍正向的 ETF 「T50 正 2」可以投資!
(註:投資「T50 正 2」2 倍正向的 ETF 的風險也與反向 ETF 同。)
 
圖說:目前台灣總共有 25 檔 ETF,
反向ETF 除了 T50 反1 之外,
還有另外一檔「上證反」( 00634R ) 。


 

快速結論:

反向ETF和一般 ETF 不同,風險較大,

也不一定大盤跌,反向 ETF 就能賺錢,

所以投資人在投資前,要先了解相關的風險再做決定!

 
★延伸閱讀:
1 次搞懂 反向 50 ETF (Q&A彙整)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3-6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大盤高檔時,適合滿持股嗎?


(圖片來源:網路)
 

大盤高檔區,

要怎麼分配資金比例真煩惱…

最近 Emily 收到網友來信詢問一些問題:
 
Q 1 :我知道有些專職投資人會隨時滿持股,
但這樣遇到金融風暴的時候,
要怎麼樣才有資金加碼呢?

Q 2 :關於買股的資金比例,
許多價值投資人不看大盤指數或者說只是參考一下,
例如在目前高點可能持股比例佔總資金少一些,
但比例如何抓呢? 

Q 3 :艾大認為滿持股和依照大盤行情按比例持股,
這 2 種策略哪個好呢?
 
(贊助商連結…)
 
 
 

滿持股好?少持股好?不持股好?

有「最佳解」嗎?

台股大盤在 8000 點以上的歷史相對高檔區震盪已久,
到底這時候要不要買股票?
資金要怎麼配置比較好?
相信是很多投資人都很糾結的問題。
 
因為擔心若因大盤高而不買(或少買)股票,
只怕造成投報率低落。
但如果滿手股票,
則怕股災底部就沒什麼資金承接超低價好股,
錯失大好良機!
 
不過滿持股好?還是少持股比較好?
並沒有唯一的「最佳解」,
因為所謂的「好」很難定義,
到底是未來報酬率最高的方法最好?
還是風險最低的方法最好?
還是適合個人操作模式的方法最好?
 
很多投資人都覺得「最快」、「賺最多」的方法是最佳解,
不過我可不這麼認為,
有些方法 A 用賺很多、B 用卻會賠錢,
因此我認為要找出答案,
就要盡量把能想到的方案列出來,
然後從中找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操作模式」的方法。
 
 

沙盤推演未來可能的情況,

並列出各種投資方案

雖然我們無法完全預測未來的股市走向,
(那是神的領域),
但我們卻可以透過沙盤推演,
列出各種可能性以及應對的方法。
 
以下是我列出的各種可能性和投資方案:
 
情況 1 :股災永遠不會來,而且未來台股只漲不跌
情況 2 :股災會來,而且很快。
情況 3 :股災會來,但至少要等 1 ~ 3 年以上。
 
方案 A :持有 100 % 現金,等股災底部再分批進場。
方案 B: 持有 N % 現金、(100-N) % 股票。
方案 C: 100 % 滿持股 (只買不賣存股)。
 
PS:這裡說的「股災」,
不是跌數百點 ~ 1、2 千點的那種,
而是像 1990 年、2000 年、2008 年那種大盤會腰斬的情形。
「很快」指數個月就會發生;
「股災底部」是指至少大盤從最高點腰斬後的指數。
 

情況 1 : 股災不會來,

未來台股只漲不跌

有沒有可能以後台股 8000 點是底部,
高點在1 萬 7 千點 ~ 2 萬點之上?
 
凡事都有可能,
但是台股目前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太低,
從 GDP、進出口數據…等資料就能看出來了。
經濟是股市之本,
我個人認為除非台灣經歷再一次的產業升級成功、
否則股市大躍進的可能性不大。
 
至於股災不會來??
我認為股災幾乎是必發生的,
只是何時發生?如何發生?
都不可預測而已。
就算像美國這種長線上漲的股市,
也是會發生股災,
大盤一樣會腰斬的!
 

情況 2 :未來台股很快就開始崩跌

很快的定義是數個月內。
如果未來的情況是這樣
顯然方案 A ( 100 % 持有現金) 報酬率最高,
這樣股災底部不僅可以買一大堆超高殖利率績優股,
等景氣回春後還有可觀的價差(通常是 2 倍以上)。
 

情況 3 :股災會來,

但至少要等 1 ~ 3 年以上

如果台股等很久都沒有崩跌,
那麼滿手現金的方案 A ,
反而會變成報酬率最差的方法!
 
而方案 B 報酬率不管未來的情況如何,
則報酬率永遠介於方案 A 和 C之間,
而且崩盤的時間越快,則對持有現金比例越高的人有利;
越慢則對持有股票比例越高的人越好。
 
但問題是股災來的時間是無法精準預估的,
連很多厲害的投資專家也無法每次猜中,
若想靠猜測來投資,
其結果也和隨機選擇差不多。
 
 

所以到底要怎麼選擇投資方案?

就像上文所說的,
我認為「最佳解」不是未來獲利最高的方案,
而是按照每個人的投資情況來做決定
 
我把投資情況依照對股票的依存程度分為:
「輕度投資人」、「中度投資人」、「重度投資人」3 種。
 

輕度投資人

是指理財、投資新手,
或雖然已投資很久,
但長期來說卻是虧錢、沒有掌握到穩定獲利技巧的人。
資金不足的人也算在這一族群。
另外,雖然本業上很專業也賺很多,但因十分忙碌,
幾乎擠不出時間來研究投資理財的人也算。
 

中度投資人

是指具備一定的投資技術與經驗,
有一定的資金,
並能花一定的時間在研究投資上的人,
大部分的非全職投資者都屬於這一群,
這個族群的人很多、
差異也頗大,
就像「黑」、「白」只有 1 種顏色,
但「灰」卻有很多種不同比例的灰一樣。
 

重度投資人

是指:全職投資者、高資產人士、
退休人士和只買不賣的存股者,
他們和企業主一樣,
幾乎在所有的時間點都極高度持股甚至滿持股。
 
PS:上面 3 種投資人,
沒有「優劣」與「對錯」之分,
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己,
這樣才能選出最適合自己賺錢的方式。
 

(圖片來源:網路)
 

方案 A :持有 100 % 現金,

適合輕度投資人。

俗語說:「山頂上玩有誰能贏?」
大盤高檔區買股票的風險大,
就像在寫一張級數特難的考券一樣,
要拿高分不容易,
因此新手或資金不足的人,
我建議先花時間學投資、先存錢,
等股災來時再進場撿遍地低價又高殖利率的績優股,
如果不會選股,買 ETF 也行,
放個幾年股利年年領,還能賺價差,
簡單風險低。
 

方案 B :分配股票與現金的比例,

適合中度投資人

那想選擇方案 B 的人,
是要如何配置現金與股票的比例呢?
 
有的人是看指數,
台股指數越高配置的現金越多、股票越少。
 
不過對我來說指數只是參考用,
因為我主要就是依照「艾蜜莉定存股」的方法投資
當績優股出現便宜價時分 3~6 批向下承接,
所以能買到第幾批要看個股的跌幅。
 
在大盤高檔時,
便宜價的個股不多、跌幅也不深,
買進的資金比例也不高,
這樣就等於自動做到資金控管了。
 
▼大盤指數與資金比例表,個人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微調。

(製表/艾蜜莉)
 

方案 C :幾乎隨時都超高度持股甚至滿持股,

適合重度投資人

對企業主、高資產人士、
純靠投資維生者,
或只買不賣的存股者來說,
由於他們的經濟重心擺在股票上,
所以隨時超高度持股是必然。
 
如果你問我,
他們大盤高檔時滿持股,
股災底部怎麼有錢加碼便宜的績優股賺價差?
 
其實他們大多不用做這種事,
因為「本大利小,利亦不小」
總之那麼多股票,
年年生出來的高額股息都用不完,
股災有差嗎?
 
如果真想在底部加碼買,
就用生出來的股息,
用不完的部分來投資,
有時候他們也有其他穩定的大筆收入可以注入買股,
例如:工作收入、版稅、房租…等。
 
更積極一點的,
底部還可以借低利資金來投資:
個人用房貸增貸,企業發可轉債…等。
 

除了方案 A、B、C之外,

還有其他方法嗎?

當我們在思考,
大盤高點該怎麼投資、怎麼分配股票和現金之外,
也可以考慮配置其他標的。
 
這時通常會選擇和股票比較沒有連動,
甚至負相關的標的以求避險,
例如:債券、反向 ETF、期貨、選擇權…等。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
無論是操作什麼標的,
都無法「隨時」和股票呈現「完全負相關」,
也就是不能 100 % 完美避險。
 

1. 債券

很多人都說債券和股票是翹翹板,
股票如果大跌,
資金就會逃入相對穩定的債券中造成債券價格大漲。
 
不過實務上,
我們觀察上一波 2008 年股災時美國大盤的情況,
(因為台灣債券市場不蓬勃,故舉美國市場為例)。
2008 年股災時美股大盤(標普 500指數)重挫腰斬,
但那時很多債券卻和股票一起下跌,
只是跌幅少一點而已!
 
而且不只和股票連動係數高的高收益債、公司債如此,
連一向被視為最穩定的美國長天期公債,
在股災中一樣會下跌的,
所以債券並非任何時候都能 100 % 避持有股票的險。
 
不過,債券在股災時,
仍然可以提供投資人一筆固定的現金流,
可供生活費或是在股災底部買便宜的股票用,
這是很大的優點~
所以用不要配置債券,
可以仔細思考個人所能採行的最佳方案再做決定。
 
▼2008 年股災時,
高收益債和股市一同重挫,
故若是要避險,
和股市連動性高的債種不一定合適。

(圖片來源:巴菲特班 洪瑞泰 <股債非翹翹板>)
 
▼2008 年10 月股災最嚴重時,
美國長天期(10 年)公債價格一樣會跌,
雖然和股票相比輕微很多。

(圖片來源:巴菲特班 洪瑞泰 <股債非翹翹板>)
 

2.反向 ETF

反向 ETF 一樣無法100 % 避險,
而且因為是「單日反向」,
而非與長期報酬率反向,
故能放短期最好,
放久追蹤指數可能有誤差。
PS:但如果能抓到短期趨勢的人,
用期貨、選擇權可以更賺,
這樣也不用買反向 ETF了。
 
反向 ETF主要風險是:
放長期可能會有一點內在費用的損耗,
若大盤盤整膠著也會有震盪損失,
所以有可能未來股災來大盤跌 50 %,
但反向 ETF 只賺 35 %。
 
不過就算無法 100 % 避險,
但若投資人選擇把債券或反向 ETF 配置在投資組合中,
會有很大的機會在股災來時能縮小資產組合的平均跌幅
而且大盤底部賣出反向 ETF會多出一筆資金
讓自己能撿便宜到流口水的績優股。
至於用不要這個方案,
可以仔細思考個人所能採行的最佳方案再做決定。
 
▼2008 / 8 / 27 ~ 2009 / 2 / 27 股災時,
美國的大盤(標普500指數)跌幅為 47.21 %,
而標普反向指數漲了 60.53%,
報酬率比原來正向指數的跌幅高。

(來源:元大標普 500 ETF 傘型基金公開說明書)
 
▼2007 / 10 / 26 ~ 2008 / 5 / 20 股市由高檔轉向,
但大盤跌幅並不大 ( – 7.94 % ),
此時的標普 500 反 ETF,
拿到的報酬率比大盤跌幅少 ( 5.77 % )。
 
若無法完全避險,
那這樣還要不要買呢?
則視個人是否能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來做決定,
以我個人來說仍選擇配置 T50 反1 ETF 。

(來源:元大標普500 ETF傘型基金公開說明書)
 
註:還有其他標的如房地產、原物料…等,
也可以依照個人對標的物的了解考量要不要配置,
這裡先略過不談。
 

結論

回到剛開始的問題,

Q 1: 隨時滿持股投資人,

遇到股災要怎麼才有資金加碼呢?

他們目前大部分都是高資產人士、
或有穩定收入者,
所以重點也放在股息上面。
 
當股災底部真的想要加碼,
可以用收到的股息再投資,
也可能有其他多管道穩定收入來源可供投資,
更積極一點的,
可以借低利貸款來加碼!
 

Q 2 :關於目前買股的資金比例該如何抓呢? 

先區分自己是「輕、中、重」度投資人(如上述),
若是中度投資人,
可以考慮參考大盤指數配置(如前文中的表格),
也可以像我一樣,
直接用「艾蜜莉定存股」來自動配置。

Q 3 :滿持股和依照大盤行情按比例持股哪個好呢? 

大盤無法預測,
所以哪一種策略未來賺比較多是不一定的,
而且策略應該依照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
如果是我,
因為資金還沒有非常龐大,
所以不會選擇滿持股。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4-9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2016 下半年要怎麼投資呢?


(圖片來源: Emily 與 Ben 2015/11 新加坡聖淘沙 )
 

2016 年下半年的投資展望

上一波景氣大循環的高點落在 2007 年 10 月,
之後大盤就反轉向下,
並在 2008 年中以後發生了著名的「金融風暴」。
 
2008 年大盤腰斬的慘況還讓人記憶猶存,
時間又不知覺轉眼間過了 9 年,
通常一個大循環大約 7 ~ 10 年,
今年已是 2016 年,
因此很多人擔心下一次的股災會不會不遠了?
 
不過我倒是覺得投資人不用過度悲觀,
一直在猜股災什麼時候來也不是辦法,
就像我們不會因為怕噎到就不吃飯一樣,
其實只要用對策略、選對好股票,
2016 下半年進場買股票也不用過於害怕!
 
(贊助商連結…)
 
 
 

真正的「好股票」不是飆股,

而是…

很多人喜歡「飆股」,
但我認為真正的「好股票」是能穩健獲利的好公司的股票,
如果買進後剛好遇到資金狂潮或題材,
股票就有機會漲一波,
但如果沒有,
因為公司是能實際獲利的,
投資人也能領到股利,
這種才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好股票」。
 
以下介紹一檔台股中的績優股—聯發科 ( 2454 )。
 
 

聯發科 ( 2454 ) 投資分析

1. 簡介

聯發科 ( 2454 ) 是台灣 IC設計的龍頭廠商,
而且在世界的半導體產業鏈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成立於民國 86 / 5 / 28,
並於 90 / 7 / 23 上市 (目前是台灣 50 成分股),
董事長是蔡明介先生。
 
「 IC 設計」這個名詞或許對很多投資人來說有點模糊,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
有很多電子產品裡都有一片晶片,
關係著整部機器的功能,
那就是 IC。
 
而設計 IC 讓它擁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公司,
就是「IC 設計公司」。
 
聯發科所設計的晶片品質好,
價格又有競爭力,
所以一向是對岸白牌手機最愛的 IC 供應商。
 
延伸閱讀:
手機晶片 NO 2:聯發科 (2454) 毛利率 48%,本益比竟不到 9 倍…
 
 

(圖片來源)
 

2. 企業體質評估

從企業體質上來看,
聯發科是一個財務健全的企業,
在「艾蜜莉定存股」軟體的「體質評估」項目中,
評定為「正常」
( 10 項財務指標中,有 8 項是合格的)。
 
另外去看它所謂「不合格」的項目,
其實也還算在正常的範圍中,
例如「本業收入比例」這一項,
軟體原本設定的標準是 80 %,
而聯發科是 78.99 % ,
差距不大。
 
▼聯發科企業體質評估為「正常」。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2015 Q4 財報)
 
▼聯發科的本業收入比例雖然出現「警示」,
但與標準數值 ( 80 % ) 也相差不遠。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2015 Q4 財報)
 

3. 近期營收與股價

去年 Q4 聯發科的 EPS 不佳 (僅 2.83 元),
今年初股價也從 260 元以上,
下修到最低 193.5 元 ( 2016 / 2 / 2 )。
 
不過我們觀察今年 1 月到 3 月的營收,
會發現營收已經回穩,
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揚,
若毛利率沒有下降,
今年 Q1 的 EPS 應該不會太差!
 
▼ 2016 年 1 月 ~ 4 / 15 聯發科股價日線圖。

(圖片來源: 理財寶 股市)
 
▼ 聯發科 2015 Q4 EPS 為 2.83 元。

(圖片來源: 理財寶 股市)
 
▼聯發科 2016 年 1 月 ~ 3 月的營收,
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不少。

(圖片來源: 理財寶 股市)
 

4. 估價

好股票也要買在便宜的價格。
以「艾蜜莉定存股」軟體幫聯發科估價,
目前便宜價為 239.46 元、
合理價 333.52 元、昂貴價 477.38 元,
以近日 ( 2016 / 4 / 14 ) 收盤價 231 元來說,
尚在便宜價以下。
 
不過,買股票最好可以分批向下買以降低成本,
不要重押單檔個股與單一價位比較安全,
買股票至少要分 3 ~ 4 批往下買,
每跌 10 % 買一批。
 
從歷史股價來參考,
如果遇到股災,
聯發科的價格最低也跌到 171 元而已。
 
PS:
1.過去的最低價僅為參考,非為未來股價的絕對值。
2.估價時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投資性格,
選擇不同的安全邊際。
 
▼聯發科的內在價值評估,
未來公布Q1 財報後,數值可能略為調整。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2016/4/14 截圖)
 

5. 股利政策

聯發科今年中會發多少股利還沒有公布。
但若以 2015 年 EPS 16.6元,
配合過往平均配息率 79.61 %來看,
今年的股利粗估在 13.21 元左右。
 
如果用 240 元買進,殖利率約 5.5 %;
如果用 200 元買進,殖利率約 6.6 %;
如果用 170 元買進,殖利率約 7.7 %。
 
如果真的買進第一批股票後遇到股災,
投資人也不用恐慌停損,
而可以領股息。
隨著持續買進的價格越低,
殖利率也就越高,
通常好股票持有到景氣回春之後,
股價也會回升!
 
PS:以上是假設全配現金的模式下做一個簡單的概算,
實務上有可能是配現金股利 + 股票股利。
 
▼聯發科歷年 EPS。

(資料來源:理財寶 / 股市)
 
▼ 聯發科 2006 年 ~ 2014 年的股利,
今年中會發多少暫時還未公布。

(資料來源:理財寶 / 股市)
 

結論

聯發科是一間好公司,
最近又跌到便宜的價格以下。
 
但要注意高價股(每股100 元以上的個股)
波動率一向比一般的個股高,
這是保守的投資人要多加注意的!
 
另外,因為它每張股票的股價過高,
並不利於資金比較小的投資人做資金配置,
因此個人是否投資、
安全邊際設定多少,
還是要依照自己的情況仔細考量!
(例如以我個人而言,會等 200 元以下再分批買零股)
 
★溫馨提醒:以上僅為個人研究心得,
絕無任何推薦買賣特定個股之意。
投資之前請務必獨立思考、審慎評估、
自己為自己的投資結果負責喔!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6-4-17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高股息=高報酬? 0056 ETF沒人告訴你的 2個秘密:可能沒有股息、報酬率被交易成本吃光光!

(資料來源-網路)

上次跟大家談到台灣50的厲害之處,
不過立馬有其他投資朋友問說,還有其他的 ETF 可以買嗎?
所以今天就決定來跟大家介紹另外一檔詢問度也很高的 ETF-

0056高股息。

訴求 高股利為主的 ETF -元大高股息 (0056)

光聽「高股息」 3個字,
似乎就可以感覺到這檔 ETF,
必定是有很高的殖利率與非常適合存股族購買。
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好好了解這檔標的,
所以今天艾蜜莉就帶大家來解析 0056是不是真如其名的「高股息」吧~

0056全名為:「元大台灣高股息 ETF」。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 組成 0056的成分股。
它跟台灣50一樣追蹤的標的都是台灣頂尖的企業,
而且是直接從「台灣50」及「台灣中型100」的成分股裡,
預測未來一年,現金殖利率前 30名的公司組成的 ETF。
看到這邊,聰明的投資朋友應該有注意到,

高股息的是標的是用「預測」未來一年,

並不確定真的是有能力配發高股息的公司。

▼可以看到高股息指數是透過選取未來一年「預測」現金股利殖利率前 30名的股票為成分股

(資料來源-元大投信)

那麼要如何預測的準確,
就要看編撰「高股息指數」的公司的選股功力了!
(富時國際有限公司與證交所合編之臺灣高股息指數)

不過好在高股息的追蹤標的是台灣前150大的公司,
相對來說穩定性是不錯的,也因此它的歷年股息差距沒有很大。

兩大秘密 剖析高股息的隱含成本

一、原來高股息可能會 沒有股息

▼元大高股息的近 10年配息

(資料來源-Money DJ)

查看歷年來的高股息的配息時,發現真的都蠻穩定的,
殖利率都落在 3.5% ~ 5.5%之間。

但 … 我們卻發現 2010年,居然沒有配息!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而且這樣的情況在未來會不會再次出現?

我們從當時寶來投信(還沒被元大併購)所公告的內容可以發現:

「…… 依前述基金信託契約第二十一條規定,已達收益分配標準
但經過會計師審核本基金可分配金額扣除已實現未實現資本損失後,
無盈餘可供分配,因此九十九年度本基金將不予分配收益。 」

這句話講白話一點就是,
原本有盈餘可以配息給大家,
但是因為所投資標的 未實現虧損高過我們可配息的盈餘(可能都買太高 … ),
所以就沒錢配息給大家了。

看到這邊似乎覺得編撰「高股息指數」的公司 選股功力好像有待加強,
不過幸好是「未實現損益」,
如果最終賣出標的時不要虧損即可,
所以後續幾年又都有 穩定配發股息!

但根據最新的元大投信公告有提到,

未來所欲配息之收益計算,不需要再 扣除已實現及未實現之資本損失。

這樣來看未來高股息,

只要所得之 現金股利不要低於 基金費用的話,

應該都會年年配息!

(資料來源-元大投信)

二、周轉率過高,報酬率會被 交易成本 吃光光

除了以上內容外,高股息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艾蜜莉再用表格替大家做介紹~

▼高股息相關基本資料

基本上高股息的稅率都跟台灣50差不多,僅有 管理費比台灣50高。

但高股息有一個部分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周轉率」偏高。

周轉率代表「多久買賣一次股票」,
而每次買賣都需要花費交易成本。

所以周轉率越高,代表買賣越頻繁,
這就類似短線操作,需要付出較多的交易成本,
就是交易稅跟手續費,這樣對整體的報酬率是很傷的。

(資料來源-證交所;製表-艾蜜莉)

忘記台灣50的資料了嗎?再補上表格給大家參考~

▼台灣50相關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證交所;製表-艾蜜莉)

▼高股息 成份股 106 Q2 權重差不多 …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製表-艾蜜莉)

高股息的成分股裡面沒有近年來帶領台股不斷攻高的「台積電」,
或許這也是造成 高股息的報酬率低於台灣50的原因之一。

▼高股息的問題基本上都跟台灣50類似。
所以我就只放上成份股的調整喔~

(製表-艾蜜莉)

高股息 VS 台灣50

上面有提到高股息因為周轉率高,會造成過於頻繁的交易,
因此交易費跟手續費就變成比較大的成本負擔外,管理費又高於台灣50,
所以當我們回測高股息的年化報酬率時,會發現,它的報酬率不及台灣50。
雖然最主要的原因並非完全是周轉率與費用率,
主因還是在本身的選股部分,高股息沒有台積電差別就很大。
但這對於報酬率在 4~7%之間的 ETF來說,
當然能越低成本會越好~

▼高股息與台灣50成立至今的年化報酬率差別

(製表-艾蜜莉)

千萬不要小看這 2.58%的差距,

用複利下去計算的話,這差距就很可怕了!

結論

1.雖然過去曾經發生過 0056沒有配息的事件,
但後來已經公告修改信託契約,因此 2011年以後跟未來幾乎會配息。

2. 0056績效近年來略低於 0050,主因之一是 0056未持有價格高漲的 台積電。
另外,0056周轉率費用率略高於 0050也有一點點影響。

從存股的角度來看,

我對台灣50 ETF的喜愛度還是高於高股息。

警語:以上只是個人研究記錄,

非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

投資前請獨立思考、審慎評估。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7-10-16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以巴菲特為師,他的股票零成本,還年領股利 350 萬!原來老農夫是這麼做的…


(老農夫的簽名題字:十年一劍、複利投資)
 
上個禮拜天早上,
Emily 應 Smart 智富出版社 的邀請,
到台中舉辦一場投資講座,
而當天下午,
接著還有另一場重量級價值投資者–老農夫的講座。
 
我第 1 眼看到這位投資前輩時,
覺得他真的人如其名,
外表就像一位樸實無華的老農夫。
不過仔細聽他要傳達的投資理念,
卻又非常引人深思…
 
老農夫上課時很有趣,
講話不時會國台語交雜,
有一種很草根性的幽默 ^^,
所以上他的課一點都不會無聊,
能在輕鬆快樂的情況之下吸收投資知識,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 

農夫到底是何許人也?

他是一位在台股操作 30 年的投資人,
一生的投資經歷充滿傳奇…
 
因為本業收入高、又很早進入股票市場,
他 30 多歲就身價千萬,
不過績效卻暴漲暴跌,
經歷了 3 次股災慘賠回到原點,
還差點賠掉房子!
 
人生的轉折,往往是從谷底開始,
自從 2002 年起,
他專心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法,
並改良移植到台股,
在領略了「存股」投資術後,
10年存下 1000 張以上的股票,
現在年領股息 350 萬!!
 

(圖片資料來源:我把套牢股變搖錢樹)
 

老農夫存股法的策略

雖然因為要趕高鐵的時間,
我沒能全程聽完,
但仍覺得收穫良多。
 
每個成功的台股投資者,
投資策略可能都略有不同,
但每個「完整的」策略都有共同的要素,
以下是 Emily 整裡的上課內容與書中重點:
 

1.投資目標

存滿 100 張以上的好股票,讓股息養自己一輩子!
 

2.資產配置

留 5 年的基本生活費在身上,
只用 5 年內用不到的閒錢投資。
尤其寧可少買一點股票、慢慢來,
絕不可借錢買股票!
 
而買股票時,要重視「投資組合」,
選擇 3 ~ 5 檔不同產業或性質的股票搭配,
(資金較大者不要超過 10 檔)
並注意資金配置到每檔股票的平衡性。
 
Emily 註:
老農夫強調閒錢投資的重要性,
若年輕人沒有錢,
可以努力工作、兼差,賺到投資需要的錢。
 

3.選股方法(標的)

選擇 :
(1) 長壽型、壟斷型的龍頭股
(2) 過去 10年,每年 1 元以上股利的股票
 
 

具體來說,老農夫的核心持股就是這 10 檔:

 

老農夫的 10 檔持股
統一 遠東新 中信金 正新 亞泥
中華電 台化 中鋼 台灣大 寶成

 
不過,每年在「買進」時,
仍有選擇價格比較合理的標的來買,
不是檔檔都買,
像今年 ( 2015 年) 老農夫最新的買股名單,
就是下圖這 5 檔:

(資料來源:巴菲特投資學校)
 
Emily 註:
學投資策略就要學全套,
老農夫強調他的「存股」買法,
只適用於他選擇的這些股票。
不過「存股」一詞流行之後,
很多人卻誤拿一些並非「長壽型」、「壟斷型」的企業來「長期存股」,
只是因為它今年的殖利率比較高。
不過,數年之後還不知是否存在的公司,
拿來「存股」非常危險啊!
 

4.買法 (點)

老農夫使用「10 年定期定量買進」法,
EX :1 年 1 買、1 月 1 買或 1 週 1 買。
買進週期視個人的資金規模而定。
 
老農夫由於存股時間比較晚,
為補足「時間複利」,
所以 2002 年剛開始存股時,
採用「 1 個月 1 買」以擴大數量,
做法是每個月選定一天,
不管高低價,直接買進自己今年選定的投資組合各 1 張。
 
如果資金比較不夠的人,
也可以採用「1 年 1 買」,
或只買進投資組合的 1 ~ 3 檔,
 
老農夫覺得「及早投資」是很重要的,
用「紀律」的機械性買法,
可以讓投資人避開判斷買賣價格,
也同時避開貪婪恐懼、追高殺低…。
 

5.賣點(法)

老農夫不隨便賣股票,
這樣才能把股票這顆「果樹」養大,
享受「零成本」的股票之外,
更能領每年源源不絕的股息。
 

6.時間週期

「10 年磨一劍」是老農夫投資週期的寫照,
要用「存股」法,
至少要有持股 10 年以上,
甚至持股到永遠的決心。
 

7.資金控管

雖然老農夫是「定期定量買進」,
但實際上買的頻率有時候還是會調整,
例如本來「1 月 1 買」的人,
當跌幅超過兩成,
就可以出動加碼資金變成「1 週 1 買」以降低成本;
同理,當指數 8500 點以上時 (像目前都 9700 點以上了),
資金配置變難的時候可以放慢投資,
(例如改成 1 年 1 買)
 

8.投資心法

老農夫投資的中心思想是「慢、忍、穩」,
並說長期投資的 2 大明牌,
就是「耐心」和「樂觀」!
 

9.最大虧損或失敗的處理方式

嚴格來說,老農夫也有「停損」機制,
如果企業連 2 年不發股利、
企業經營者誠信有問題,
他也會考慮賣股票。
 
若以個股來說,
雖然仍可能發生意外,
但以整體投資組合來說,
很難發生全部的股票一起變壞的狀況,
再加計股利與長期買到平均股價這兩點,
也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比較 老農夫 和 Emily 方法不同處:

雖然都是學習巴菲特,
然後改良套用到台股的價值投資法,
但 老農夫 和 Emily 投資方式略有不同,
主要不同的地方是:
 

1.選股

Emily目前選股會避開原物料景氣循環股,
例如像「亞泥」,
因認為景氣循環股的大循環可能會長線向下,
如果不是前幾年有買到便宜的價格來平均成本,
買在這裡最糟會長套 5 – 10 年。
 
PS:以持股時間為「10 年~永遠」的老農夫來說,
這可能並不是缺點,
只要能輕看帳損,
專心累計數量、領股利就好。
 

2.買賣時機

老農夫和巴菲特與一般價值投資者的不同之處,
就是並不強調「要符合價格安全邊際才買股票」,
這樣的方法優點是比較順應「人性」,
買點變多,
也讓一般人避開判斷價格是否合理,
以免落入貪婪恐懼。
 
不過 Emily 還是比較喜歡在便宜價買股票,
雖然這樣的方法在多頭標的很少,
違反人性裡常常「手癢想買股票」,
但對我來說,
克服這一點並不是難事。
 
 

心得後記:

老農夫前輩的方法策略很完整,
實行起來又很簡單,適合投資新手使用,
尤其「紀律性定期買股」這個設定,
應該能有效幫助散戶朋友克服追高殺低的心魔。
 
有人問過Emily 兩種方法相比,
哪一種會比較好呢?
答案並不是「好不好」的問題,
而是「適不適合」的問題,
大家要先了解自己的個性,
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PS:若想要更了解老農夫的方法或跟本人互動,
可以上他的 BLOG:
>>給女兒的投資建議

巴菲特投資學校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3-24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

1 分鐘了解「安全邊際」,他這樣買股…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圖片來源:新浪-黛安娜王妃的世紀婚禮)
 

英女王要選全國最好的馬伕,但後來選中的是…

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
昭告全英國,要甄選最好的馬車伕,
經各地官員層層的篩選後,
最後只剩下 3 個最優秀的馬車伕被帶到女王面前,
再由女王做最後的決選。
 
女王問了他們:
「若是我的馬車要經過一個懸崖邊,
你們如何保障我的安全?」
 
 
 
第 1 位車伕說:
「尊敬的女王陛下,
駕駛的馬車即使離懸崖邊 1 公尺,
也絕不會有事。」
 
第 2 位車伕說:
「陛下,我駕駛技術超棒!
縱使馬車離懸崖 10 公分,
我向你保證,也不會掉落。」
 
第 3 位車伕說:
「陛下,我不走懸崖邊,
我繞道走大路以保障您的安全。」
 
結果女王選了第 3 個馬車伕!
原因是聰明的女王知道:
保障安全的最好方法,
並不是靠「讓自己陷於險境時的解圍技巧」,
而是「至始至終都應避免置身險境」!
 

避免讓自己置身險境的技巧,

就是預留「安全邊際」

上面的故事中,「避免讓自己置身險境」,
如果應用在投資理財上面,
就是「安全邊際」的概念!
 
例如:
我們預估股票真實價值 (便宜價) 為 100 元,
但我只願意花 85 元買,
安全邊際就是 15 元 ( 85 折 )。
 
安全邊際 就是替我們預估的股價「打折扣」
 

 

日常生活中

其實我們都不知不覺

在用安全邊際的概念

雖然緊靠月台邊,
我們也不會掉下去、或被火車撞到,
但月台仍會在 30 ~ 50 公分處,
畫一條黃線,
要大家站在「候車線」後方,
以確保安全,
這 30 ~ 50 公分也就是「安全邊際」。
 

(圖片來源連結)
 

利用安全邊際,

買到更「安全」的價格!

當我們在估計股票的內在價值時,
雖已用各種估價法,
算出個股的「便宜價」、「合理價」、「昂貴價」,
但仍然要「打個折」,
才符合安全邊際的概念。
 
例如若用估價法算出某股原本的「便宜價」、「合理價」、「昂貴價」,
分別為 80 元、100 元、120 元,
則經安全邊際 9 折調整過後,
適合買賣的價格變成 72元、90元、108 元。
( 80 * 0.9 = 72 ; 90 * 0.9 = 81、120 * 0.9 = 108 元 )
 

安全邊際值到底要設定多少?

艾蜜莉定存股」軟體中已依照股票的規模大小,
設定了安全邊際的「預設值」:
 
ETF ->不打折
台灣 50、中型 100 成分股 -> 安全邊際 9 折
其它小型股 -> 安全邊際 85 折
 
但我們若想要再依照「風險的程度」,
以及自己的「承擔能力」來微調也是可以的,
調整原則如下:
 

高風險的股票 留較多安全邊際

高風險或把握度不高的股票,
最好不要買,
但若覺得「報酬 > 風險」而想一試,
最好預留較多安全邊際。
 

景氣低迷的時候 留較多安全邊際

景氣低迷的時候,
股價常常沒有下限,
破底破底再破底,
所以留多一點的安全邊際,
才不會讓自己蒙受虧損。
 

我們的資金較少時 留較多安全邊際

資金比較多時,
可以把資金分成比較多批來往下低接,
所以可以從較高一點的價格就開始承接好股票,
以免買進數量不夠。
 
相反的,若資金比較少的人,
則更該嚴守安全邊際原則,
免的股價持續下跌,
卻沒有更多得錢可以低接平均成本。
 

個性比較保守的人 留較多安全邊際

個性比較保守的人,
可以設定較多的安全邊際,
以確保自己買進的價格夠安全。
 
相反的,個性積極愛冒險的人,
怕買不到股票遠大於買貴一些些,
此時也可以適度上調安全邊際。
 
 

利用艾蜜莉定存股軟體,

設定「安全邊際」的方法

艾蜜莉定存股的「估價法」頁,
可以依照以下順序操作:
1. 輸入股票代號
2. 選擇評價方式
3. 設定安全邊際 (可手動用下拉式選單調整成不打折、85 折…等)
最後就得到個股經安全邊際調整的
「便宜價、合理價、昂貴價」參考值!( 如下圖 4. 之處 )。
 

(資料來源:艾蜜莉定存股)
 

快速結論

其實安全邊際,
就是「保守行事」的概念,
可以讓我們的買股價格更安全,
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安全邊際」的多寡,
倒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適度,
畢竟「買進機會」和「便宜程度」可是呈「反比」的!
 
本文原發表於 CMoney 2015-3-26

請幫艾蜜莉分享一下: